黃東勝曾在德國留學,在歐洲,醫院有花店、咖啡吧、書店、健身房等很常見。“國外的醫院都注重人性化。我很認同,理想中的醫院就應該這樣子,記得以前去美國波士頓一家醫院,里面居然還有波士頓當地非常有名的紅襪棒球隊紀念品商品。想象一下,如果一個紅襪隊球迷生病進了這家醫院,會不會很激動?病痛也會減輕一點吧。”
所以,當最初雙方討論是否應該配套開一家專業醫學書店時,黃東勝果斷拒絕了:“不,不,這和我們的初衷相違背,只要是一家讓人進去能放松下來的書店就夠了。”
吳阿青是自打醫院店開業以來,就一直在的店員。這大半年來,每天看著病患、醫護人員在書店人來人往。“買書的人比想象的要多得多。中午時分是醫生、護士來逛的高峰期。有些住院病人和陪護家屬是店里的常客,往往一呆就是大半天,有時看書,有時就是坐著發呆。”
和阿青聊天時,一位穿白大褂的中年醫生正好進來挑了3本書在買單。前臺女孩立馬站起來熱絡地招呼:“楊醫生可喜歡看書了,幾乎每周都來,讀的還都是歷史社科類的。”楊醫生不好意思地笑笑:“不多,不多。就是喜歡書店里安靜,來轉轉,提個神。”
80后小葛是體檢中心的醫生,她邊和我分享剛從書店買的一本新周刊主編《2015語錄》,邊說:“我喜歡書店的氛圍,有時候上班匆忙經過住院樓那里,忍不住會朝曉風多望幾眼,出了啥新書呀,心癢癢的。另外,在書店碰到別的醫生,哪怕不認識,也會自然地打招呼,感覺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護理部副主任洪凌說,平時老公和女兒來接她下班,會安靜地坐在書店里等,她遠遠走過去,看著父女倆湊在一起讀書入迷的樣子,“感覺很美好幸福”。她做了多年的臨床護士,工作中難免會遇到不開心的事:“往往那時候,內心會焦躁。所以我喜歡讀一些能給心靈帶來安慰的書籍。我覺得護士更應該讀書,有溫情的人文閱讀會帶給病人更有溫度的護理。”前幾天,洪凌在書店買了《小王子》和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
在重癥監護室工作的28歲男護士俞苗杰,愛看科普、心理類圖書,他最近在讀的《24個比利》《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都屬于這類書,“這可能和我工作有關,來這里的都是重癥病人,無論病人還是家屬心理負擔都重。如果醫護人員懂些心理知識,能針對性地給些心理安慰,對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和病情都是有幫助的。”俞苗杰自嘲,逛書店買小說本來為了消遣,沒想到還能學著為病人打氣,算是意外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