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很多醫生而言,寫論文是一件非常“陽春白雪”的事情,需要長期的摸索體會,提煉出可能的真知灼見。然后還要醞釀筆墨,幾年或者幾十年,寫出一篇嘔心之作,已然非常不易了。
但如果將之視為所有醫生的感受,那就太不懂醫生了,因為現如今,披著“論文等身”光環的醫生,并不是什么稀罕的存在。
1、《腫瘤生物學》是那個說真話的孩子
在醫生隊伍中,當然有一些聰明如達芬奇似的非凡人物,創新的理念可以分分鐘鐘轉換成論文。但還有不少論文高產的醫生,其源源不斷的論文,不過是源于他們作假的技巧。
這早就成為“潛共識”,扎根于很多人的腦海中。
但是,這只能是“潛共識”,就如同面對那件皇帝身上騙人的新裝一樣,沒有人愿意充當第一個說真話的孩子。
如今這個說真話的人站了出來,它就是世界最大學術出版機構之一的施普林格出版社。其旗下的期刊《腫瘤生物學》宣布,撤回107篇發表于2012年至2015年的論文,原因是同行評議造假。
這些論文全部和中國研究機構有關,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并且,有媒體將全部524名涉嫌造假的中國學者姓名、供職機構以及所在科室公之于眾,其中不乏名醫、名校、名院。
如果說這是一起災難性的國際丑聞,恐怕并不為過。中國醫生的學術誠信,大約因此會在國際上迎來冰點。
但不能不讓人由衷贊嘆的是,施普林格出版社干得漂亮!如果這樣大量的造假長期侵蝕于醫學領域之中,必將造就醫學更大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