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當論文成為職稱敲門磚
可能會有人說,學術造假雖然不對,甚至可惡,但屎盆子不應該都扣給他們,因為醫生們也有苦衷。比如,臨床工作本來就是一件辛苦的事,誰愿意把寶貴的時間,用來搞一些沒有多少學術價值的論文呢?還不是被逼的。
一個醫生的臨床工作再出色,如果沒有論文,就不能被尊稱為“大師”,而只能從屬為“工匠”,就得不到與年資和能力相對應的職稱,拿到手的真金白銀就會減少,未來升遷的機會也約等于沒有。
既然論文是一個醫生現實和未來價值最基本的敲門磚,誰能輕言放棄?
可是,在日常的工作中又難以得到那么多科研的機會,真的做不出來,那就只好靠假的來拼湊了。
3、助紂為虐的醫學期刊
不過,更嚴重的問題還不在這,而是我們有多如牛毛的醫學期刊,還總能得到這樣或者那樣核心期刊的收錄認可。這些期刊為了生存,哪里還能在意論文的內容是不是真實,只要形式真實,沒有特別離譜的錯誤,都能拿來編發。
當然編發不是為了推廣學術觀點,他們需要的是版面費。花錢上版面,也就是說,學術在我們大多數的期刊面前,本身就是參照商業推廣的模式做的。
這個事情依然是“潛共識”。
放在臺面的“明共識”是,核心論文是多數醫生規避不掉的硬指標。只有敢于發表論文的,才能得到醫院認可,得到各式各樣的獎勵,得到很多現實的收益。評價部門還美其名曰是擺脫“人治”,因為論文數量是客觀指標,簡直是冠冕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