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全國多地遭遇持續強降雨、冰雹、大風等極端天氣侵襲,其中長江中下游地區、西北、華北部分地區受災嚴重,農業生產面臨嚴重損失。
此次極端天氣給農業生產、養殖業等帶來的影響,會不會攪動農產品價格?
對糧食生產影響有限
最近一周,長江中下游地區遭遇持續強降雨,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等11省份受災嚴重,農業生產面臨嚴重損失。
據民政部最新統計數據,截至7月6日9時統計,6月30日以來,上述11省份農作物受災面積2242.7千公頃,其中絕收445.8千公頃。
與此同時,西北、華北部分地區相繼出現雷雨、大風、冰雹天氣,玉米、葵花、土豆等作物受災。
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7月4日統計,河北、山西、內蒙古、陜西、甘肅5省份農作物受災面積21.6千公頃,其中絕收1.2千公頃。
目前正處秋糧關鍵生長期,由于秋糧占全國糧食產量達到七成,因此市場不免擔心災情的影響。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在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說:“受災情影響的是局部地區,從整體來看,今年糧食生產增產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
李國祥表示,從歷史數據來看,雨水比較多的年份往往都是糧食增產的年份。因為我國主要農作物生長怕旱不怕水,雨水充沛有利于農作物生長,而且雨季時間短,很快就會過去。
兩粕需求短期受制
連日暴雨的影響蔓延到了農產品市場,主要體現在下游需求端受制。
“暴雨對水產和生豬養殖的沖擊較大,不少地方的豬場被淹,魚塘里的魚都跑了,近日菜粕和豆粕的成交量也明顯下降。”中信期貨農產品分析師劉高超告訴記者。
豆粕和菜粕分別是豬雞家禽和魚類的飼料,由于部分養殖戶遭遇暴雨災害,兩粕的下游需求也大大降低。來自天下糧倉的數據顯示,6月中旬,沿海菜粕日均成交量近1.5萬噸,而到了6月下旬則猛減至日均1300噸左右,7月以來的日均成交量不到2000噸。
由于需求不振,兩粕價格應聲下跌。農業部數據顯示,7月5日菜粕全國現貨均價為2852.94元/噸,環比下跌0.21%;豆粕現貨均價為3581.52元/噸,環比下降1.13%。期貨市場上,兩粕價格連續兩日下跌,昨日菜粕1609主力合約報收2724元/噸,大跌4.49%;豆粕1609主力合約收于3254元/噸,下跌3.3%。
不過,劉高超表示,兩粕價格回調最主要還是受到美豆的影響,而降水對其他農產品,像大豆、棉花、白糖等影響也有限。
“暴雨天氣對農產品整體的影響并沒有太大。”方正中期研究院農產品組分析師王玉紅對記者表示:“像大豆價格還是要看美國市場的臉色,最近美國主產區雖然氣溫偏高,但是降雨充足,拉尼娜天氣的影響還沒有反映出來,在前期利多釋放完后,盤面資金近期獲利了結。”
不會引發通脹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糧食、蔬果、豬肉等食品價格在CPI中占比較高,因此,市場不免擔憂食品價格的上漲會推升通脹。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在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短期內蔬菜、水果等食品價格漲幅會比較明顯,而豬肉價格盡管目前有回落跡象,但三季度仍會高位運行,之后才會小幅回落。
不過,劉學智分析認為,從今年上半年數據來看,食品價格已經很高,但對CPI的抬升作用卻并不明顯,CPI最高峰值也只有2.3%。并且,今年統計局調整了CPI權重,食品價格的權重下降,不必擔憂因此引發通脹問題。
國家統計局將于本周日公布上半年CPI數據,劉學智預計,上半年CPI平均漲幅預計在2.1%左右,而下半年CPI上漲壓力會比上半年還要低,全年CPI漲幅估計會在2%左右,遠低于政府3%的控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