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紅棗之鄉、山西臨縣2015年紅棗獲得大豐收,卻遭遇價格過賤,無人問津,棗農無奈喂羊。目前,當地很多棗農鋸倒棗樹當柴燒。圖為臨縣石白頭鄉襯羅局村九峪組被棗農鋸倒的棗樹。 由受訪者提供 攝
中國紅棗之鄉、山西臨縣2015年紅棗獲得大豐收,卻遭遇價格過賤,無人問津,棗農無奈喂羊。目前,當地很多棗農鋸倒棗樹當柴燒。圖為臨縣石白頭鄉襯羅局村九峪組被棗農鋸倒的棗樹。 由受訪者提供 攝
中新網呂梁3月17日電 題:山西臨縣紅棗滯銷后續:棗農鋸倒棗樹當柴燒
作者 李娜
早春時節,呂梁山殘留著寒意,通紅的大棗散在地上,無人撿拾。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石白頭鄉襯羅局村九峪組,棗農柳奮明的院子里堆滿被鋸倒的棗樹。17日,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棗賣不出去,還不如當柴燒,我家的棗樹20多年了,鋸了20畝,還剩30畝。”
中國紅棗之鄉、山西臨縣2015年紅棗獲得大豐收,卻因產量大、市場需求減少、交通不便、產品單一、遭遇新疆大棗競爭等原因,價格過賤,無人問津,棗農無奈喂羊。本網2015年11月22日以《山西臨縣紅棗滯銷無人采收只能喂羊》報道了此事。
據公開報道,在政府、企業、媒體和公益組織的“吆喝”下,截至2月19日,臨縣累計銷售紅棗2.93億斤。但紅棗滯銷并未結束,記者近日采訪臨縣多位棗農發現,仍有大量紅棗尚未售出,很多棗農鋸倒棗樹,準備種植其他農作物。
據公開資料顯示,臨縣是山西省最大的農業縣,也是著名的中國紅棗之鄉。該縣紅棗種植面積達80萬畝,沿黃棗區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多依靠紅棗。據該縣縣志記載,早在西周時期,臨縣黃河沿岸就有大片棗園。唐宋后,因為棗樹耐旱,被人們移植到湫水河東岸而使該縣大部分地方都有了成片的棗林。
九峪組位于距離臨縣縣城30多公里的深山中,山路崎嶇難走。九峪組原名九峪村,是一個自然村,有30多戶人家,所有人靠種植紅棗為生,“全村的棗樹數不清,大概數百畝”,年輕人都出外打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
34歲的柳奮明是一名“棗二代”,繼承自父親的棗樹樹齡已20多歲,“我家有50畝棗樹,2014年收獲了3000多斤,很多果商來收購,2塊錢一斤,賣了7000多元。2015年收了2萬斤,收了后,沒有一家來收棗,最后2毛錢一斤賣了1.5萬斤,賣了3000元。這種情況很普遍,還有人一顆棗也沒賣出去。”
柳奮明的三個孩子都在上學,“全家就靠我種棗、打工維生,棗賣不出去,孩子們讀書只能用貸款,我干脆把棗樹鋸了,準備種點玉米、土豆,還能當糧食吃。我們村一半的棗樹都被砍了。”一棵棗樹從種植到結果需要5年,鋸倒卻只需要數分鐘。
中國紅棗之鄉、山西臨縣2015年紅棗獲得大豐收,卻遭遇價格過賤,無人問津,棗農無奈喂羊。目前,當地很多棗農鋸倒棗樹當柴燒。圖為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石白頭鄉柳家山村未被采收的紅棗。 李娜 攝
這種狀況并不罕見。臨縣叢羅峪鎮南塔村棗農王二小在這個正月鋸倒了7畝棗樹,“我家有10余畝棗樹,收了1萬多斤,只賣出去1000多斤,3毛錢一斤,剩下9000多斤,幸虧家里有羊,棗還能喂羊,沒養羊的就慘了。過了端午節,棗必須進冷庫,否則會長蟲,連羊都不吃,只能往溝里倒,但是誰舍得花錢租冷庫呢?”
據其介紹,該村很多棗農鋸倒了棗樹。同村的王海軍說:“我家收了5000斤棗,親戚幫助賣了2000多斤。大家都在鋸棗樹。最近鋸子賣得很好,其他人用機械鋸,鋸得很快,我父親用老式鋸,比較慢。”
老家在襯羅局村九峪組的景觀設計師柳旭鋒告訴記者,近期,他回老家時發現附近的霧嶺村、陽洼村、柳家山村、青涼寺鄉謝家溝村等村莊有很多棗樹被砍倒,“走在路上,能看見很多棗農把棗樹運回家當柴燒。”
中國最大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集團在美國上市時,山西本土電商“王小幫”的掌柜王志強,作為農民電商代表,曾應邀赴美為公司上市敲鐘。老家臨縣的紅棗滯銷后,他利用網店幫助棗農們銷售了2萬多斤紅棗,未發生滯銷。
據其介紹,以前臨縣紅棗在全國市場很受歡迎,近年臨縣紅棗遭遇蟲害、雨雪天,大量減產,市場被更大、更甜的新疆棗占領,2015年,臨縣紅棗豐收,但已失去市場,沒有經紀人愿意推銷。
他說:“實際上,臨縣紅棗有機酸含量高,營養豐富,我賣棗時把關更加嚴格,挑選了品質好的,賣得價格更高,將紅棗進行了品牌化。”在他看來,品牌化、高品質化、突出優勢,是臨縣紅棗破除僵局的可行措施。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