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提高實體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首要的一點,就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在日前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全團審議時,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大學校長金東寒表示,從企業方面看,企業的創新主體意識在很大程度上還沒有真正確立,普遍存在創新投入不足、創新管理能力弱的問題。一個表現就是,企業在與高校合作時,對教授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希望教授的成果馬上就能夠批量生產。說到底主要是有些企業領導人更關注當期的業績,而忽視遠期才能產生效益、并且具有一定風險的技術創新活動。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教科院副院長胡衛也表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還缺乏引領性創新的主體,許多企業尚未真正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
讓國企真正成為創新主體
要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國有企業也需要在其中發揮主力軍作用。
2015年,上海市全國人大代表曾專門就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開展專題調研。調研報告稱,在創新成果轉化方面,根本性的問題是如何解決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這其中就涉及到如何讓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真正成為創新成果轉化的主體的問題。
以上海為例,上海是地方國資國企重鎮,在上海地方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柱作用。數據顯示,2015年上海地方國有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累計資產總額同比分別增長7.1%、18.8%和21.9%。從上海市層面來看,上海地方國有企業創造的生產總值、新增固定資產投資、繳納稅金占比,均超過全市的20%。
也因此,上海要加快建設全球科創中心,必須推動國企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讓國企真正成為創新成果轉化的主體。
但是,站在上海建設全球科創中心的高度上看,調研報告稱,上海國企與一些知名大型跨國企業相比還存在不小差距,如企業主動創新意識和市場導向意識不夠,企業研發投入不高、研發投入的長效機制不夠健全,高水平技術研發人員規模有待增加,科技成果市場轉化效率不高,企業海外布局高新技術產業的動力不足等。
胡衛認為,企業尚未成為自主創新主體,原因包括多種,比如行政力量對創新市場的干預依然較多,政府導向的創新研發項目、研發選題不是真正按照市場導向、需求導向;比如現行國企領導的任期制和考核機制,導致國企短視行為傾向比較嚴重,對創新投入缺乏動力;比如國企壟斷地位和發展格局不利于創新競爭和環境。
也因此,胡衛建議,要改革對國有企業管理者的績效考核辦法。中央和地方兩級國資委在對國企管理者進行考核時,進一步加大對創新投入的評價指標,創新投入指標的權重應不低于35%。
同時參照“金手銬”等制度設計,賦予國企高管追溯創新成果的分享權,充分調動國資國企的創新動力和創新主體地位。所謂金手銬,是指企業利用股票期權、獎金紅利等預期收入留住人才。
金東寒也表示,要加強對國有企業領導創新工作的專項考核,以促進國有企業加大對創新的投入,招聘高水平的創新管理人員和優秀的研發人員,扎實地推動技術創新工作,實現創新驅動轉型發展。
2014年,上海市國資委發布《關于在經營業績考核中視同于利潤和單列政策的操作指引(試行)》,提出“三個視同于”,也就是凡是被納入上海國資委經營業績考核的競爭類企業,從2014年1月1日起,其符合條件的研發投入、創新轉型費用、境外投資項目費用,均視同于利潤。
其目的,則是通過改變業績考核體系,“刺激”國企領導班子大膽改革。光明食品集團副總裁葛俊杰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之前國企考核注重規模導向、盈利導向,三個“視同于”則有助于解決上海國企注重長遠發展、提高企業長期活力、競爭力的問題。
金融助推創新
此外,調研報告也建議,要進一步利用國有資本推動上海科技風險投資業發展,深入推進上海國有資本運營平臺建設,完善適應國有資本投資特點的風險投資評估體系,運用國有資本重點支持創新活力強的小微企業和“四新”企業發展,加快形成新的優勢產業集群。
同時,要鼓勵國企面向全球科技創新企業開展收購并購、參股控股等活動。尤其要鼓勵擁有長產業鏈優勢、居于行業領先地位的國企集團,既要聚焦國家和上海大力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大創新工程項目,開展多形式的企業投資活動,又要提高海外收購并購項目的數量與質量,真正把全球優質的科技創新成果集聚到上海來,不斷提升企業科技創新水平。
上述調研報告稱,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技術創新1000強企業年均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比達3.8%;硅谷研發支出前20強企業年均研發強度超過10%。而且這些企業善于通過資本運作方式,面向全球發現和獲取技術創新成果,尤其是在戰略新興領域上不斷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投資力度,持續積聚和吸納全球創新成果。比如,新加坡淡馬錫投資公司以“信貸工廠”方式,為全球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目前直接掌控企業23家,間接控制企業達2000余家。
在推動風險投資、兼并收購等方面,上海長期在四個中心建設中積累的金融資源、人才資源,都將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
2015年12月28日,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的“科技創新板”開盤,首批掛牌企業共27家,其中科技型企業21家,創新型企業6家。“科技創新板”的目標,就是為中小微科技創新企業提供融資、交易、并購、股權托管等綜合金融服務,助推科技進步。
此外,上海將在2016年加大金融支持創新力度,推動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戰略新興板,探索銀行、保險等領域新型投融資模式。
上海市市長楊雄此前表示,據自己了解,資本市場投資人和金融機構對創新創業的機構還是非常感興趣,因為這些企業成長性好,商業模式更新,所以更加吸引投資人。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