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北斗”還是“風云”,都正走入尋常百姓家。高科技讓越來越多的國人看到了“創新”的力量。10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梅地亞中心舉行記者會,科技部部長萬鋼就“科技創新發展”回答了中外記者的提問。
有企業用“北斗”和無人機放牛
“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十二五”期間,我國取得載人航天、深海潛器、超級計算機等重大科技成果。但不少人會問,這些科技成果和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呢?
“當衛星飛在高空時,你可能用肉眼看不到它,但是你的手機‘知道’,你打開手機,能看到天氣預報,能夠進行導航。”記者會上,萬鋼用極其通俗的話語,給記者解釋“科技成果與生活的關系”。
萬鋼告訴記者,最近到內蒙古去調研,有一個企業用“北斗”導航放牛,給牛帶上項圈,牛吃什么草、在什么地方,企業都知道,“一旦過界,牧民派個無人機,就把它給攆回來了。”
萬鋼也在關注“人機大戰”
當記者問萬鋼部長有沒有關注“阿爾法圍棋”和李世石九段的人機大戰時,萬鋼笑著說:“昨天聽到這個消息,我也很高興,谷歌的AlphaGo和李世石九段對弈,獲得了首場勝利,一共要打5場,對后面的情況我們也很關注。”
“人工智能的發展使人類勞動往更高級的狀態發展。”萬鋼表示,人工智能能夠替代我們現有的一些已知的工作,在替代的過程中又創造了新的就業,提高了就業質量。
創新是工匠精神的延伸
有記者問到,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到了“工匠精神”,一直以來,“德國制造”的神話被認為是“工匠精神”的體現,請萬鋼部長談談對工匠精神的具體感受。
萬鋼想了想,回答說:“工匠精神實際上是一種敬業精神,就是對每個人所從事的工作鍥而不舍,對質量的要求不斷提升,在每一個工作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能放松。”
“另外,創新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種延伸。”萬鋼補充道。
科技資源配置發生重大變化
萬鋼說,2015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支出達14220億元,其中企業支出超過77%,全社會科技資源配置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由于企業加大了對技術創新的投入,政府資金就可以更多轉移到基礎前沿、社會公益、國家戰略如航空航天、深潛等重點領域上,為國家長遠的創新能力建設做出貢獻。”萬鋼說。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