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當前的滬深股市,絕大多數投資者內心的感覺恐怕仍然是心有余悸。在經歷了去年年底至今年1月的所謂“熊市3.0版”大跌之后,市場人氣降到了低谷。最明顯的標志有二:一是滬深股市的成交量回到了2014年牛市啟動初期的水平;二是2月25日滬深兩市連續大跌,個股再度開啟跌停模式,投資者猶如驚弓之鳥,掙扎著欲飛出股市囚籠。
不過,在經歷了三波凌厲跌勢的當下,我們也許該換一種思路來看待股市了。已經低見滬指2638點的股市,投資者首先想到的應該不是害怕與恐懼,不是斬倉割肉,而是理性評估市場,捕捉市場機會。
眾所周知,從5178點到2638點,大盤近乎打對折,不少股票甚至跌去70%。也就是說,從大盤到個股,短短半年多的時間內,中國股市幾乎走完了一個“完美”的熊市。后市即使表現再弱,從歷史估值水平角度看,我們目前所處的市場也是機會大于風險的,套用一句俗話就是:投資目前的股市,有可能虧時間,但不會虧金錢。
在看空股市的人看來,股市難以走好的理由很多,諸如經濟增速下滑、采購經理指數徘徊在榮枯線之下、去產能效果不理想、去庫存進展緩慢、國際經濟大環境不佳,等等。然而,我們必須明白,正是這些因素才引發了股市的大跌,如果沒有這些因素的困擾,我們能見到股市的幾次高臺跳水嗎?如果經濟形勢一片大好,我們能買到估值5倍的銀行股嗎?
事實上,面對經濟增速放緩,近年來的宏觀經濟政策一直扮演著“積極進攻、主動謀變、精準調控”的角色,力求保持在宏觀平穩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松緊有別的貨幣政策、積極主動的財政政策、減稅減費的稅收政策、放權簡政的管理政策,都將對我國的經濟增長、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產生重大而積極的影響。可以說,相比較2014年以前的情勢,我們沒有更悲觀的理由。
經過長達半年多的調整,股市本身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投資價值。高派息的藍籌股尤其是銀行股、一些股價跌破凈資產的高凈值股,以及股價腰斬而業績保持30%以上增長的成長股,無一不在向投資者展示著自己的含金量。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我們還生活在大跌的恐懼中,還在忙不迭地割肉逃跑,是不是有點不識時務,不合時宜呢?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