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天龍山石窟,石窟內各種簽名、涂鴉附于墻體,破壞程度令人震驚。”近日,這則消息在網上吸引了眾多的眼球,作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著“東方雕塑藝術的寶庫”美譽的天龍山石窟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遭遇浩劫、遍體鱗傷之后,如今又被游客“辣手”摧殘,不禁讓人感到痛心不已。那么石窟是何時遭到信手亂涂亂畫,現狀又是如何,是否真如網上所傳,天龍山石窟已是不堪重負,被迫閉門修復……2月25日,記者前往天龍山深處一探究竟。
游客“杰作”,多為上世紀所留
前往天龍山石窟是崎嶇山路,忽而一個急轉彎,忽而一堆塌方的亂石,十多公里的山路,記者行駛了將近一個小時,在圣壽寺的木牌樓前,記者仰望東西兩峰的懸崖腰部,整個石窟群落被密密麻麻的腳手架和藍色安全網包裹著,難道正如網上所傳天龍山石窟果真“被迫閉門歇業”,開始進行修復、清潔工作?記者沿著中軸線的步行道爬至半山腰,想靠近石窟看個明白,快到石窟前的時候,一塊警示牌赫然矗立在眼前——“施工現場游客止步”。
如果是修復清潔,為什么偌大一個工地,卻不見一個工人?帶著疑惑記者返回山腳,找到天龍山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員了解情況。“石窟里的涂鴉都是以前的。”天龍山文管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涂鴉大部分應該都是上個世紀“遺留”下來的。魯某某、coming、品、到此一游……對比網上的圖片,記者看到石窟內的涂鴉有中文、有英文,有的留下了自己的大名,有的寫上了工作的單位,還有的把自己對于愛情的美好憧憬“勾勒”在上面,根據涂寫的內容,記者看到,有的游客是1965年5月前來游玩的,有的游客是1979年6月“抒發”心情的,而某藝術學院的部分師生前來游玩時,“感嘆”于天龍山石窟的藝術價值,或許是一時難以抑制澎湃的心情,留下了自己的“墨寶”,令人諷刺的是,他們竟然在石窟上涂鴉寫下“呼吁”有關部門予以保護。經過游客的“前赴后繼”,以及風吹日曬,有些涂鴉已經和石窟的彩繪融合在一起。“2012年到2013年,除了18窟以外,所有具備游覽條件的窟門都安裝了木柵欄。”文管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為了保護石窟,他們已經在窟門上裝上了高低不等的木柵欄,只留下二三十厘米的空間,游客勉強能將頭探入窟內參觀,有效地杜絕了對于石窟的損害,此外,石窟區內已經實現了攝像頭全覆蓋,還有人24小時巡查。“因為石窟地面也是文物,所以我們工作人員一般都不會進入石窟。”對于網上流傳的照片,工作人員懷疑這些照片應該都是安裝木柵欄以前拍攝的,“2007年,我們進行石窟病害調查時,所有石窟都有照片,上面就有這些涂鴉。”
封閉施工,是為了搶險加固
照片不是現在拍攝的,窟門上也安裝了“保險”,那為什么還要封閉施工、謝絕游客呢?對于記者的疑惑,工作人員表示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封閉施工是為了給石窟進行搶險加固,“天龍山石窟始鑿于北魏末,歷經1000多年風吹雨淋,如今山體開裂有的裂縫已經到了石窟頂部,威脅到了石窟的安全。”搶險加固工程早于2014年年底就全面展開,用專業的水泥、沙子對巖體、山體裂隙進行黏閉,減少雨水、風化對石窟的破壞,工程開始后,所有石窟就已經完全封閉了。“也就是說,從2014年年底至今,所有游客都進不了石窟區。那時起到現在,游客就連拍照片的機會都沒有。”網上有關天龍山石窟因為不堪游客亂涂亂畫被迫閉門的傳言并不屬實,據悉,搶險加固工程工期將于2016年年底結束,“屆時,天龍山石窟將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四方游客。”
那么,石窟內雕塑和壁畫上的涂鴉是否會清理呢?面對記者的提問,文管所的工作人員表示,因為很多涂寫亂畫都在文物表體上,他們也曾經咨詢過專家,草率清理會損壞文物本體,到目前為止,如何清理文物本體上的涂鴉仍然是一個學術難題,“專家建議暫時維持現狀。”不過,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去年也和相關的文物保護專家有過接觸,“等搶險加固工程結束后,我們會將清理涂鴉作為一個課題進行研究。”此外,工作人員還表示,因為年代久遠,有些以前的彩繪也被誤認為是涂鴉,因而如何清理,需要慎之又慎。
市民建議,不妨設處文化墻
張晉峰是太原市的一名普通市民,但他卻與天龍山石窟有著難以割舍的情結。一直在畫油畫的張晉峰,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畫了一幅有關天龍山的石窟造像,作品完成后,石窟造像帶給他巨大的震撼,從那以后,他便開始慢慢地去了解天龍山石窟,并下定決心,通過各種途徑尋找有關流失文物的資料,用自己手中的畫筆,“還原”天龍山石窟流失造像。經過六年的不懈努力,50多幅流失造像已經躍然紙上,“再有八九幅,整個工程就完工了。”3月1日,剛剛做完腰椎間盤突出治療的張晉峰還惦念著天龍山石窟的造像繪畫。
對于天龍山石窟雕塑繪畫遭涂鴉破壞的消息,張晉峰表示這則消息剛剛上網的時候,他就關注了,“雖然游客涂鴉令人氣憤,但任何事情都需要客觀地、辯證地來看待。”張晉峰表示,雖然涂鴉是國民整體素質不高的現實寫照,但也應該考慮到國人的文化情結,“古代文人墨客喜歡在一些建筑、雕塑上題詞作畫,后人不可避免地想效仿前人。”他表示,雖然不能排除少數人素質不高,亂涂亂畫,但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還是有一種文化情結在里面,到了一處文物古跡,情不自禁地想寫出心中的感悟,“是否可以設置一處文化墻,讓游客把心情寫在上面。”他表示,這樣既能夠規范游客的行為,又能起到倡導游客保護文物的作用。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