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中國電視劇海外“圈粉”
2015年是國產劇的大年,《瑯琊榜》提升古裝劇型格,《羋月傳》詮釋“大劇”風范。墻內之花墻外也香,這些國產劇已經引起了不少外國人的注意。有這么一幫老外,他們和國內的“美劇粉”“韓劇粉”一樣,每天熱切期盼著中國電視劇的更新。國產劇也有“海外粉”
《瑯琊榜》《羋月傳》在國內播得如火如荼時,你可知大洋彼岸也有“死忠粉”?
在美國影視字幕網站VIKI上,有一批熱衷華語電視劇的“腦殘粉”,他們不僅掰著指頭算中國電視劇更新的時間,而且隔三差五就在網站上催促更新。身在巴黎的CécileSynitch在追東方衛視周播劇《他來了,請閉眼》時,就有些百爪撓心:“我已經把這部劇推薦給了我的媽媽、朋友和鄰居,什么時候更新下一集啊?”
2015年度的國產神劇《花千骨》更是讓演員霍建華“圈粉”無數,在VIKI頁面上,霍建華的兩位老外粉絲甚至聊起了自己的“入坑史”:“我已經看了《花千骨》《傾世皇妃》《金玉良緣》,還有哪些霍建華的好劇,麻煩推薦給我吧。”
對于《瑯琊榜》《羋月傳》中涉及的中國古代歷史文化,老外觀眾也表現出了求知欲。網友“etelou1”在聽說《羋月傳》的故事和真實歷史不太對應后,還專門發帖請求網友推薦相關歷史資料:“我非常有興趣想知道更多中國那個朝代的故事。”
如此熱度,已經被VIKI的運營者察覺到了,在其官方主頁上,《他來了,請閉眼》的海報甚至占據了視覺中心。而在Facebook的VIKI主頁,最近上線更新的《盜墓筆記》成為頁面主圖,還專門發起了更新話題,供觀眾討論,轉瞬之間便得到了1000多位粉絲的點贊。在VIKI上,“中國電視劇”的分類位居亞洲電視劇的四大分類之一,涉及劇目多達620部。搜索排行位于前列的劇集包括《瑯琊榜》《盜墓筆記》《偽裝者》《秦時明月》,幾乎和國內熱播度一致。海外字幕組自發翻譯
沒有正式翻譯版、滿屏漢字的國產劇,老外如何看得懂?
正如中國有“英譯中”的字幕組,海外也有“中譯英”的字幕組。VIKI所采取的模式,便是類似于國內海外劇字幕組的工作方式,由擅長中英雙語的網友自發聚集,分發翻譯任務,制作英文字幕,最后上傳至網站供網友下載。
從事酒店市場工作的波蘭人Maja,就是VIKI上無數個字幕組中的一員。她所建立的字幕組名為“gonewiththeshirt”(譯為“隨襯衫飄逝”),目前已經翻譯了包括《羋月傳》《瑯琊榜》《無心法師》《云中歌》等在內的熱播國產劇。作為字幕組召集人的她,并不直接負責字幕翻譯,而是擔任全字幕組的“新聞發言人”,“我作為主要成員,會負責審核組員、分發翻譯任務、協調進度等。”《羋月傳》剛開始更新時,心急的觀眾紛紛在網站留言“催更”,Maja于是勸慰大家:“給字幕組一點時間,讓他們安心工作吧。”
Maja的字幕團隊中,有美國人、澳大利亞人、德國人、法國人、意大利人、匈牙利人、希臘人、荷蘭人、新加坡人、印度尼西亞人等。她透露了團隊的工作方式:“一般都是負責中英互譯的組員先譯出一個英文版字幕,分發給其他語種的成員,大家再分別翻譯出其他語言版本。”也就是說,《甄嬛傳》《瑯琊榜》等熱播國產劇,在VIKI上竟有十余種語言版本,播放時可手動選擇。
Maja和字幕組成員對中國電視劇的熱愛不言而喻,字幕組的名稱“gonewiththeshirt”,靈感一方面來自經典小說《飄》(GonewiththeWind),另一方面就跟中國電視劇有關,“在電視劇《錦繡園華麗冒險》里,黃曉明脫掉襯衫算是經典畫面,我們就以此為靈感,取了現在的名字”。提升品質才能更“圈粉”
仔細追溯國產劇的海外傳播,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不少海外觀眾其實是從“韓劇粉”轉粉而來的。
在VIKI主頁上,韓劇和韓星占據了大量篇幅,而同時具有中、韓兩個版本的電視劇尤其被青睞,比如,國內翻拍自韓劇的《美麗的秘密》就得到了主頁推薦。這兩年,以宋茜、吳亦凡、鹿晗、黃子韜為代表,在韓國發展的中國藝人紛紛回國,也讓不少“韓劇粉”開始關注中國的影視作品。從國產劇海外受歡迎的類型來看,除了古裝劇、歷史劇之外,另一主要類型就是都市時裝劇,演員風格都“韓范兒”十足,如《他來了,請閉眼》《何以笙簫默》等。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講師常江認為,在亞洲文化的流行體系中,韓劇的流行程度相對較高,“目前能夠在國外產生一定反響的國產劇,通常也都是在一定程度上與西方的類型劇劃分體系較為接近的作品。”他補充道,隨著中國經濟的日趨強大,其他國家與中國進行交流、合作的需求愈加旺盛,導致了外國觀眾了解中國、理解中國的緊迫性日益加強,這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根本動力。
久居美國的影視制片人、瑞格傳播執行董事戢二衛也認可這一觀點。他回想起國產劇在美國的傳播,從最早的華人區租錄像帶、DVD,到后來可從網絡觀看部分劇集資源,及至今天,美國的知識分子階層因為要了解中國文化而接觸國產劇,確實經歷了實質性的變化。但他認為,國產劇的海外傳播想要有所突破,除了在類型化上與國際接軌外,制作工藝的提升尤為關鍵,否則就只是“中國文化愛好者的小眾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