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布魯塞爾1月26日電特寫:一位比利時商人的中國故事
新華社記者趙小娜帥蓉
彼得·克勞斯是一位比利時商人,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通”。自上世紀80年代起他就將目光投向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從事對華貿易近30年來,每年兩到三次的中國之行使他有機會見證了中國從改革開放初期到現在發生的巨變。
上世紀80年代早期,克勞斯在比利時開了一家服裝公司。由于受到價格競爭壓力,像很多歐洲商人一樣,克勞斯轉而尋求將生產線放在遠東市場。1988年,在香港尋覓合作伙伴的他獲知中國內地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于是他輾轉來到了廣州。
對于像克勞斯這樣的歐洲年輕人,當時的中國內地還相對神秘,“每次都像去探險一樣,”克勞斯回憶,由于幾乎沒有人能講英語,所有事情辦起來都很復雜,比如坐火車、公交,預訂酒店等。
讓他記憶深刻的是那時的廣交會,所有產品不是按類別而是按區域來展示。克勞斯現在想起在山東展區的場景,依然覺得很有趣。“展位被一個籬笆圍起來,所有商品都混合在一起,比如大米上面掛著鞋子,旁邊堆著服裝、輪胎等。”
“他們似乎并不是真正對賣東西感興趣,動機并非如我們所了解的商業企業一般,他們完全不了解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的品味也完全不一樣,”克勞斯說。
但不菲的獲益令他有了堅持的動力,在一步步細心地解釋溝通之后,他終于和中國建立了商業合作關系。上世紀90年代,克勞斯更加頻繁地到訪中國,他的合作伙伴從國有企業變成了私人加工廠。
克勞斯說,中國人勤奮好學,在出口貿易方面進步得特別快。這時,從威海政府部門“下海”的周業亮成為克勞斯的生產商。“他非常聰明,我們的溝通和合作非常順利和愉快。”
于是,克勞斯把自己的服裝設計團隊放在比利時,而將產品生產線放在中國,從此他的公司越做越大。
與此同時,克勞斯也見證了中國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私營企業的數量漸漸多起來,人們生活越來越富裕。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尤其快,通過修路、修橋,構建出越來越完善的交通系統。”
就在克勞斯與中國的生意做得順風順水的時候,嗅覺敏銳的他感受到了歐洲經濟的潛在風險,在金融危機到來之前將自己的服裝公司以“很好的價錢”轉手了,從而避免了在金融危機可能蒙受的損失。
近年來,歐洲經濟逐漸復蘇,中歐領導人頻繁互訪,中歐關系持續升溫,中歐經貿往來繼續加強,本想抱著老本養老的克勞斯又坐不住了。看到中國廣闊的市場潛力,他與昔日的中國合作伙伴周業亮再次聯手,將歐洲的高品質產品出口到中國市場。
周業亮介紹說,他在威海的兩家制造企業之前每年的出口額超過百萬美元,但在出口需求下滑的情況下,他需要拓展新的商機。中國政府鼓勵企業“走出去”,當地政府也給與支持和幫助,于是他想到歐洲開辦自己的企業。
二人一拍即合,于2014年以各出資一半的形式合作開了公司,將高品質的歐洲食品出口到中國。
“中國市場之大我有切身體會。曾經它是我的進口原產地,現在它是我的出口目的地了,”克勞斯說。
克勞斯強調,中國商人走出來必然會面臨法律、稅務和文化差異等一系列風險,尋找一位熟悉當地規則的合作伙伴非常重要。
作為一名“中國通”,克勞斯非常理解中國人目前對食品安全的擔憂。出于歐洲商人一貫的嚴謹和負責,他要求采購產品必須全部送到歐洲的權威實驗室檢測,拿到食品安全報告之后才可以出口。
克勞斯說,中國人的勤奮加歐洲人的嚴謹相輔相成,這也許可以成為很多想走出來的中國企業借鑒的模式。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