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月27日訊
周二,上證指數直接跌破2800點,終于有效突破了去年8月末2850的階段性低點。為什么我們會一次又一次地虧錢呢?
海通證券姜超團隊認為,虧錢的原因主要在于對“春季行情”、“資產荒理論”、“金融牛市論”等判斷失誤。
姜超認為,現在市場經常暴跌,大家都如同驚弓之鳥,不知道明天的希望在哪里。其實答案也擺在那里,希望就在實體經濟上。
過去兩年,因為大家都想走捷徑,幻想著把金融市場搞好了,實體經濟就成功轉型了,所以大家把經濟本身都忘記了,沉浸在金融市場的虛擬繁榮之中。
無論是股災的發生,還有霧霾的持續,告訴我們實體經濟并沒有好轉,所以金融繁榮缺乏根基,而且持續的放水好比長期吃藥,雖然能夠穩住病情,但是并不能恢復健康。
而16年政府明確提出來供給側改革,其實就是和以往需求側的放水分道揚鑣,不再放水去刺激泡沫,而是實實在在改革供給,治病救人。而只有真正去化了過剩產能,實體經濟盈利才有改善的希望。而在資本市場上,只有注冊制真正實施,增加新興行業的供給,才能抑制這些行業的估值泡沫,那些靠講故事騙人的公司就會難以為繼,才會給二級市場的投資留下真正盈利的空間。
也就是說,未來如果希望避免股市的暴漲暴跌,出現可以持續的牛市,一定是以經濟的好轉為根基,以資本市場新股定價泡沫的消失為前提,這樣大家才能持續持續賺到公司盈利的錢,而這也是美國牛市長期創新高的根本道理。
所以供給側改革的實施雖然會帶來短期陣痛,因為相當于給病人停藥了,肯定會有各種不適反應,只要堅持到底,熬過了陣痛期之后會迎來燦烈的明天。
未來要關注公司本身,尋找能在去產能過程中存活的公司,以及真正具有內生成長的中國好公司,這里面一定會出現中國資本市場未來的漂亮50,也是大家下一輪財富增值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