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26日電(記者關桂峰)從舉世聞名的世界文化遺產——云南紅河哈尼梯田,誕生出一批帶著鮮活泥土芬芳和濃郁農耕文化氣息的交響樂作品,中國交響樂的最高殿堂——國家交響樂團將之特別命名為“哈尼交響”。日前,它們中的一部分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輝煌舞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藝術司、云南省委宣傳部、中共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這里隆重舉辦了“哈尼交響”世界首演活動。
????文化部副部長董偉出席這場在中國交響樂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音樂會。他說,“哈尼交響”的誕生,標志著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率先在交響音樂界結出了最豐碩的果實;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偉大作品”的要求,國家交響樂團和云南省、紅河州首先做到了真出作品、出真作品。首演的6部作品,堪稱中國交響樂的新“高峰”,具備了沖擊世界交響樂最高水平的實力,交響樂長期以來由西方一統天下、中國產生不了自己的“世界名曲”的歷史將由此改寫。
????云南紅河州州委常委、宣傳部長伍皓告訴記者,“哈尼交響”是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和云南省、紅河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重要講話和踐行中宣部、文化部等關于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的具體行動和務實成果。其最令人期待的是,實現了交響樂的純“中國原創”和純“中華元素”。去年,紅河州集中打造“哈尼古歌”品牌,將之推進了米蘭世博會,今年則主推“哈尼交響”品牌。從“哈尼古歌”到“哈尼交響”,是文化發展的一次巨大飛躍,標志著紅河文化發展已經超越“民族化”而邁向“主流化”和“全球化”。用交響樂這一世界主流文化樣式來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世界文化遺產插上交響樂的翅膀,將為云南文化和紅河文化的全球傳播開辟更廣闊的道路。
????記者在國家大劇院現場聆聽了世界首演的這六部“哈尼交響”。它們詠嘆的都是云南紅河的山水風光、哈尼梯田的恢弘大氣,以及哈尼族文化的神秘自然、質樸悠遠,體現的是紅河大地上各民族熱情、淳樸、善良的優秀品格。
????音樂會在國家一級作曲郭小笛的《彝鄉情幻想曲》中開場,樂曲用奏鳴曲式的結構,融入彝族歌舞的音樂素材,抒發著作者對紅河彝鄉風情的眷戀。
????鋼琴協奏曲《哀牢山狂想》給音樂會上半場帶來高潮,作品由氣勢磅礴的主部和委婉如歌的副部兩個主題貫穿發展而成,表現了紅河人民頑強堅韌的精神和虔誠溫暖的情懷。作者為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張朝,他說:“全國少數民族最多的是云南,云南少數民族最集中的又是紅河,所以到那里去多少次都不夠,那里的音樂充滿了色彩,由于民族很多,他們保留了自己的性格和他們作品的原汁原味,所以匯集了很多色彩,所以有一種七彩光環的感覺,這些可以給我們作者帶來極大的養料。”
????每部作品演奏結束的時候,觀眾都還沉浸在音樂的美妙世界里。隨著指揮的示意,人們才如夢初醒,接著就是經久不息的掌聲。“哈尼交響”如此受歡迎,讓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團長關峽很振奮。他表示:“文藝創作和民間的文藝、民間的歌曲、民間的戲曲是密不可分的,作曲家深入下去汲取營養獲取靈感,我想一定能創作出來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中國蓬勃發展大格局的一些真正高峰的作品。”
????據悉,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以來,云南省委宣傳部、紅河州委宣傳部與中國國家交響樂團攜手合作,上下互動,共同創建了“中國國家交響樂云南省暨紅河州創作實踐基地”。國家交響樂團團長關峽親自帶隊,先后組織邵恩、郭小笛、趙石軍、黃薈、張朝等多位藝術家到紅河州的元陽縣、紅河縣哈尼梯田核心區進行了多次的創作采風活動。作曲家們深入田間地頭,普通老百姓家中,與民間藝人、民族文化傳承人廣泛交流,充分了解民族文化、汲取民族文化養分。氣勢恢宏、天人合人的哈尼梯田,質樸端莊、神秘自然的民族文化,令關峽、郭小笛、趙石軍等作曲家靈感泉涌,特別是不曾作過曲,一心研究指揮的國家交響樂團首席客座指揮邵恩,也忍不住拿出了他的處女作:《哈尼印象》,包含《破曉》、《樂作》、《古歌》、《歸天》四個部分。邵恩說,紅河是一片沒有被污染踐踏的土地,《哈尼印象》是我對哈尼人自然的、人文的印象,用音樂的語言表現出他們生活的一個片段,來體現他們與自然和諧的生活。
????從“哈尼古歌”赴米蘭世博會駐演到“哈尼交響”世界首演,云南紅河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正一步步走向世界舞臺中心。據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團長關峽介紹,“哈尼交響”在國家大劇院的世界首演,開啟了打造中國交響樂國際話語體系的大幕,首演之后,國家交響樂團還將帶著這些作品在海內外巡演,以此作為新的起點,努力開創中國交響樂的“全球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