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14日專電(記者譚謨曉、董峻)質檢總局14日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抽查的智能坐便器產品合格率僅為60%,市面上的外資及國內主流品牌樣品均合格,大部分不合格產品由國內中小企業生產。
據介紹,本次調查共抽查了15個省市45家企業生產的45批次智能坐便器產品,其中整體式智能坐便器25批次,獨立式坐便潔身器(智能馬桶蓋)20批次。經檢驗,有18家企業生產的18批次產品不符合標準要求,其中13批次為整體式智能坐便器,5批次為獨立式坐便潔身器(智能馬桶蓋)。
質檢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質量問題主要集中在耐熱和耐燃、安全水位技術要求、水箱安全水位等項目,不合格的原因主要在于,部分企業過于注重產品外觀而忽視安全,坐圈生產過程中未添加阻燃劑或未足量添加阻燃劑,部分企業缺乏完善的采購監督機制,對所采購配件把關不嚴。
質檢總局對中日品牌的智能坐便器進行比對發現,雖然產品工藝設計方面存在差異,但中日主流品牌無論是在功能還是安全性能上,并沒有明顯差異。
本次抽查的3批次日資品牌產品(松下、TOTO、伊奈)與多批次主流國產品牌(九牧、恒潔、箭牌、法恩莎等)檢驗結果全部合格,但部分國產小品牌產品在防火、防觸電、防虹吸等安全指標上存在不合格現象。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