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月04日訊
據香港萬得通訊社消息,1月4日,任志強再次針對華潤在“萬寶之爭”的態度分析稱,華潤存在三大失誤:1、是戰略的失誤;2、是認識上的失誤;3、措手不及讓華潤出現了時機上失誤。任志強是在連續發表7文討論“萬寶之爭”后所做的上述分析。
以下為全文:
那一天馮侖對王石說,最好的結果是資本與經理人的協商,以實現共贏。王石明確的回答是,所有的經理人都愿意與投資者合作共贏。但寶能不行。兩者之間不僅是有文化上的沖突。好像也有些誓不兩立!(這似乎是一種專門針對于某一投資人的態度)。
馮侖隨后又問那華潤是啥態度?
華潤集團其實是萬科股權之爭的主角。一個持股十多年的控股大股東,曾經為打造一個全國優秀的地產公司付出了現金、智慧、后臺優勢、董事推薦等幫助,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其持股比例也隨之增加到了15%以上。難道其在這次新的戰爭中無力反抗而寧愿放拋嗎?
通過已經公開的信息猜測,估計原因可以有三。
1、是戰略的失誤,新的華潤集團可能認為民營企業不可能愿意和著名的央企進行爭奪與對抗。無非是想通過股市的升值,以實現投資價值最大化。不是真的為控制企業而提高股比的。
尤其是曾在寶能持有約15%時的保衛戰中,華潤只付出了一億元人民幣,就再次恢復了第一股東的地位。而寶能并未連續反擊。
因此在此就引發了第二個失誤。
2、是認識上的失誤,認為民營企業不可能在短期內動用幾百億的資金進行大規模的市場收購。如果民營企業慢慢并拉長收購周期,則大股東是有條件和能力做出反映的。
但新的保險創新和抵押手段,會為企業提供新的高倍杠桿的資金。并能短期內迅速的占領市場。
3、措手不及讓華潤出現了時機上失誤。當寶能連續多次舉牌后,股票的價格已經上漲了許多。再用公開市場的價格增持股份,不但要動用大量的資金,也會影響已經出現的浮盈。
當華潤連續十幾年的控股期間,華潤不但有大量的分紅、送股,也有大量的股票價格的收益。尤其是這次收購中價格上升帶來的浮盈。
那么央企在這種情況下是否還要去在市場上打價格戰和股比戰呢?
4、已經發生的失誤,并不說明華潤無路可行或徹底失敗了。華潤雖然單股不再獨大,但卻有和其他股東合作,形成一致利益人的統一戰線。也有這種實力和號召力。只在于想不想、要不要這樣去做。
華潤仍然有能力在股票價格相對合理時擴大股比的能力。
但如果雙方都繼續在增持上下功夫,就有可能觸及全面要約收購的紅錢。
任何一方也都可充分地利用要約收購的條件,進行套現。將控制權轉給對方。一個實現價格收益。一個形成絕對控制。
5、當然華潤也可以與寶能合作,變成一致行動人,共同成為聯合體共同對管理層進行委托管理。
這樣兩個股東之間的合作就能化解現在的矛盾,讓單一資本與經營者之間的矛盾轉化了。王石可以對寶能提出不接受或難以合作的理由。但卻無法對合作之后的股東地位說“不”,這樣也為公司可持續發展帶來穩定預期。
6、一個企業的大股東,通常可以在達到一定持股比例時,就可以合并財務報表。用少量的資金,擁有一定控股權之后,分享到合并報表的巨大收益。
也許外界并不了解合并報表給控股股東帶來的收益。這些也許是無法用現金計算的。但可能降低的融資成本和擴大的市場份額卻是可以計算的。
不管華潤與寶能是否需要這樣的合并報表,但萬科的業績,會讓任何合并報表的股東都受益非淺。
7、網上有許多關于“趙家人”的說法。但在萬科目前的情況中,并不存在這種問題。
華潤本身就是最可信賴的央企。有最可靠和被信任的背景。任何其他人都不可能用“趙家人”的背景與華潤對抗。
或者說都是“趙家人”,或者說都不是“趙家人”。總之,這次股東之爭與股東與管理層之爭都不是用“趙家人”為由可以解釋的。
公開、合法的資本市場中,任何資本都沒有姓氏。姓氏只會在靠權力審批時才能發揮作用!現在的案例中似乎沒有看到權力的不公平干預。
8、如果說寶能已經有了巨大的市場價格浮盈,那么華潤則是以更優于寶能的低成本占有有利地位的。如果大量賣出股票獲利時,價格下跌中寶能無論如何都不會比華潤更有抗壓力。
兩個股東單位,一個經理人團隊的三方中,并不缺少智慧,也不缺少辦法。為了利益最大化,也不會以誰打敗誰的面子而失去理性。更不會為此而寧愿損失企業、股東的利益。
我不了解寶能,但我了解華潤。當年寧總在處理華潤集團與華遠集團的股權之爭時,能用高于當時市場股票的價格,合理安排了華遠集團股權的退出和小股東要約收購的問題。也一定能找到合理處理萬科之中的股權沖突問題的辦法。
馮侖先生經常在各種股東的戰爭中“野蠻生長”,仍能逍遙自在。我也希望王石先生也能像馮侖先生一樣,給市場帶來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