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5年的中國經濟,既洋溢著改革提速的陣陣興奮,也夾雜著經濟減速的忐忑不寧。站在歷史的關口,決策者以特有的勇氣與睿智努力尋求著改革落地的方位。
供給側改革
建立在國民收入均衡分析經濟增長理論基礎之上的需求側管理,以及建立在生產函數經濟增長理論基礎之上的供給側管理,是兩種涇渭分明的政策主張,前者認為市場自身無法出清,需要采用政策刺激的方式來恢復需求;后者認為市場可以通過價格調整等方式來自動出清,強調勞動力和資本等全生產要素的有效利用。需求側管理假定生產要素的供給為既定的條件下對總需求的調整和控制,供給側管理是通過對總供給的調節來達到宏觀經濟目標。
需求側管理一直是改革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所秉持的核心思路,由此形成了投資、出口和消費等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這種方式的確可以產生立竿見影或者階段性的作用,但由此形成了國內產能無序擴張與庫存堆積以及宏觀經濟受制于境外環境等多重積弊。鑒于此,2015年從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到中央政治局會議,再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先后多次提出供給側改革,它代表的是我國經濟發展思路的根本性切換,即從重視傳統“三駕馬車”的需求動力轉向依靠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等全要素的供給動力。
圍繞著供給側管理這一全新思路,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和補短板五大任務,并同時重點部署了國企、財稅、金融、社保四大領域改革要旨??梢哉f,2016將成為我國供給側改革的啟動之年。
兩大政策杠桿
如果說供給側改革更多地體現為產業結構政策層面的更新與轉向,那么作為宏觀調控的另外兩大政策杠桿——貨幣與財政政策同樣在2015年也實現了大尺度的空間拓展與功能創新。
雖然2015年中國經濟出現了25年來的最低增速,中國人民銀行并沒有追隨QE的潮流,而是在5次小幅降息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推出與應用MLF(中期借貸便利)和SLO(短期流動性調節)兩大全新貨幣工具。在這里,MLF主要是中央銀行采取抵押方式,通過商業銀行向市場提供中期基礎貨幣,而SLO則以短期回購的方式影響商業銀行間隔夜利率。在充實傳統貨幣政策工具籃子的同時,MLF與SLO的聯動也向市場尤其是特定金融機構與實體經濟領域提供了精準而充沛的流動性支持。
面對經濟持續下滑的壓力,過去一年并未看到我國財政赤字顯著放大,全年各級政府的財赤規模大約為1.62萬億元,赤字率僅為2.3%。而就在維系著低于全球平均赤字水平這一底線的同時,財政政策作用于經濟的力量依然不減。一方面,我國創造性地推出了PPP模式(公共私營合作制),截至2015年年底共推出6650個PPP項目,相應撬動社會資本8.7萬億元;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在全國啟動實施了地方政府的債務置換,全年置換債務規模3.2萬億元,既控制了總體赤字規模,同時保證了地方政府穩增長過程中手中有糧。
A股救市
2015年6月股災所引致的破壞程度超過了一般人的想象,在對罕見的股災迅速作出了冷靜判斷之后,中央政府果斷出手,并隨后拉開了A股歷史上罕見的救市大行動。雖然時至今日一些人士對此仍有微詞,但不得不承認,正是決策者打破唯書拜典的勇氣與膽量,才避免了一場系統性金融危機的發生,而且隨后監管層所展開的清理配資、打擊違規違法等系列壯士斷腕之舉最終讓市場回歸到了常態,并賦予了A股更為確定的未來。
無疑,在2015年A股平臺上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應當是《證券法》的大修,新修訂的《證券法》草案首次明確股票發行由核準制變為注冊制,而且2015年年底全國人大通過了授權國務院實施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的決定。作為一項全新的IPO制度,股票發行注冊制雖然會導致更多的新股供應,但并不像一些人所認為的那樣——IPO可能自由泛濫。與核準制相比,注冊制主要淡化的是內容審查以及程序上的簡化,強化的則是后續嚴格與嚴厲的監管。只要監管的職能還存在,監管層還會審時度勢地對IPO的規模與節奏進行調控。這種看上去有違市場原教旨主義精神的做法恰恰符合了A股特定的環境生態。畢竟,中國股市只有不到30年的歷史,年輕的身軀能否承受超量之重還需耐心觀察。
自貿區
產業經濟學在強調區域發展平衡的同時也推崇布局增長極,但經典理論的增長極主要是指產業極,特別是工業制造產業。過去30多年里,中國區域經濟增長路徑就是這一傳統理論的應用,如在珠三角、長三角引進外資,從體量上做大制造業,進而做強一方經濟,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從沿海向內陸的產業轉移與輻射。這種側重規模擴張的做法的確促成了區域經濟的飛躍,但由此也制造了板塊之間的落差,以及資源稟賦的透支和自然環境的惡化。
有別于重點突破的傳統區域經濟發展思路,中央在全新的戰略版圖之上更為注重整體的協調與推進,按照“一帶一路”的發展規劃,中國經濟將由過去的商品出口升級為新型的資本輸出,由一般的成品半成品出口轉為產能的大規模輸出,在帶動國內區域經濟板塊資源開發與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惠及沿途各國。另外,在“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一體化戰略的棋盤下,不僅謀求板塊經濟數量的擴張,更注重資源與環境的保護,同時強調各經濟協作單位的聯動。中國區域經濟正在發生質變性飛躍。
傳統的區域經濟理論強調的是資源開發與利用,而新的中國區域經濟戰略側重于微觀領域的制度創新。因此,繼上海自貿區之后,廣東、天津、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在2015年順利落地,如果說上海自貿區將在金融制度上不斷拓展創新空間的話,那么廣東自貿區將在關稅制度創新方面積極作為,同時天津自貿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制度創新層面大展身手,而福建自貿區將為大陸與臺灣兩地之間搭建更暢通的商貿橋梁。除此之外,四大自貿區將共推負面清單制度,而且這種區域經濟板塊所積累的成熟創新能量最終將輻射全國。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