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探訪中學生對理財的概念。 郗慧晶/攝
制圖/陳柏林
今年9月,廣州市36所中小學率先全國試水,開設金融理財知識教育課程。消息一出,不少人表示,這一課程填補了學校財商、金融理財教育的空白。
根據此次調查問卷顯示,在94位受訪者當中,近四成中學生表示對于金融課熱情一般,認為“理財技巧都知道,只在于自己想不想去做”。31.91%的中學生則表明期待金融課,認為學習理財是很有必要的,且自己也需要。值得關注的是,逾兩成學生覺得金融課“沒什么用處”,反而還多了一門課,加重了負擔。剩下的9.57%學生則持“無所謂”的態度。“理財技巧我都懂,關鍵是自己做不到。”高一學生小袁表示,高中政治課雖不設專門的理財板塊,但也有相關的理財知識與技巧,“可知識歸知識,實際歸實際”。
新快報記者 沈逸云 通訊員 穗教宣
學校自主研發“接地氣”的金融教材
昨日記者探營作為廣州市金融理財知識教育課程36所試點學校之一、廣州市長堤真光中學,走入金融理財知識教育課課堂。記者發現,由于地處廣州市民間金融街,早在去年,長堤真光中學便開設了金融特色課程,將中學生的日常理財納入課堂,并研發了教材《金融》。
校長蔡練介紹,廣州市金融理財知識教育課程的教材《金融理財知識教育讀本》初中生版專業性更強,相較之下,學校此前研發的《金融》更貼合學校學生的實際生活,“老師上課會同時使用這兩本教材”。
記者翻看兩本教材,發現《金融》的內容更貼合學校實際,包含了“認識民間金融街的歷史”等“接地氣”的章節。此外,《金融》一書的末尾,還附有專門給家長學習的兩個課程資料:《給長堤真光中學家長的一封信》、《如何教孩子理財》。
上完金融課心癢癢
求父母給錢實踐理財
金融課是怎么上的?昨日,記者旁聽了一節長堤真光中學的金融課。一上課,屏幕便顯示出這節課的主題:《錢,該怎么花?》
“每張秋游門票100元,學生打5折,16人以上的團體票按成人票6折優惠,怎么樣買秋游門票更劃算?”課上,任課老師劉湘云鼓勵孩子們“當家作主”,為15位同學與10位家長出謀劃策。此后,劉老師又給孩子們出了難題:“除去早、午餐費,父母每周再給你50元,零花錢該怎么花?請設計一份每周消費計劃表。”
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在設計計劃表時,有一位學生面露“難色”,她告訴記者,父母從來不給自己零花錢,突然間假設每周有50元,“幸福來得太突然”。
劉老師表示,上完一學期金融課,學生或多或少對理財有了概念,不少學生下課后會跑過來問該不該買某樣東西、賬要怎么記。大部分學生坦言,上完課后最實際的收獲,便是“學聰明了,也學精了”。“現在買東西前都會先在心里打小算盤,想想應不應該買”,呂同學說,自從上金融理財課后,便開始使用記賬本記錄每筆花銷,再不會像以前那樣任性地“買買買”。
“我爸媽都說幫我把錢存起來”,何同學表示,聽了一學期的理財知識和技巧,自己“心癢癢”,也想請求父母“撥款”,讓自己可以嘗試著理財。錢還未到手,何同學便開始計劃:“如果拿到了第一筆零花錢,我要自己去開個銀行賬戶,把錢存到銀行里。”
個案
“周光族”變“理財達人”
在零花錢上,今年讀高三的學生CC是同學們眼中的“怪咖”:一方面,他每個月的零花錢高達2000元,是同學中的小“土豪”;另一方面,他卻“精打細算”地過日子,成為理財小達人。
“爸媽每個月固定給2000元,不會多也不會少。”CC告訴記者,高一那年,自己突然心血來潮地向父母提出個協議:每個月給2000元零花錢,此后學費、生活費等一切開銷自理,不會額外向父母要錢。自此,他走上了“痛并快樂著”的理財之路。
在提出這個協議前,CC的父母每周給他300元作為學校伙食費與其他費用,“300塊錢太少,花得沒什么概念,每周所剩無幾,即使剩了也干脆花掉,反正下周還有。”CC說,由于是“周光族”,每逢買書、購物、聚會等額外消費時,仍需向父母“伸手”。
零花錢變多了,CC花起錢來反而更“小心翼翼”。他告訴記者,手機上安裝理財軟件,詳細記錄每一筆花銷,“基本上每周末算一遍,月中算一遍,月末算一遍”,時常計算花銷是為了心中“有數”,反省哪些錢不該花,同時調整接下來的用錢計劃。他給自己下了“死規定”,每個月至少存600元。除了第一個月CC因外出比賽需大額費用,錢沒存夠不得不向爸媽“求助”,三年內他沒再向父母額外要過一次錢。“爸媽有時候會擔心我是否會太過看重錢,怕我為了省錢不吃不喝”,CC說,其間父母也曾提出過“加零花錢”,被他拒絕,“2000塊,我覺得富余了”。
自己的錢自己做主是一種什么體驗?“花錢時會糾結,也更理性、更克制。”CC回憶,有次與同班同學玩密室逃脫,一人一次約70元。同學們玩完一次后,覺得不盡興,打算再玩第二次。CC再三考慮,認為再花70元實在沒必要,于是坐在外面等同學,“如果花錢時有糾結,那通常都是不該花的,會克制下來”。但CC也并非時刻這么理性。他坦言,耳機等數碼產品便是自己的“弱點”,遇上喜歡的耳機,多貴也會想方設法入手,“為了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其他方面節制一下沒什么不好”。
CC告訴記者,目前自己的存款已過五位數,開始嘗試投資買基金。學習基本金融知識,查閱、了解市場與相關基金的資料,前后耗時一個多月,最后他才決定要買哪只基金。“同齡人都羨慕我爸媽開明,敢這樣讓我自己做主”,CC說,三年下來,自己已經養成了良好的理財與消費習慣,同時也擁有了自己的小空間,不需要為了錢對父母撒謊。“但有時候會過于‘朝錢看",CC表示,請客、送禮等人情方面便無法像從前那么“大手筆”了。
家長
孩子需要什么我來買 給錢太多擔心亂花
根據調查結果,在94位受訪者當中,53.19%的中學生表示,父母對自己“算是有”理財要求,通常只是讓自己管好錢,但沒有系統教導如何理財;32.98%則表明從小父母便有灌輸理財觀念。但近一成的中學生坦言,父母給錢后隨自己怎么花,并不干涉或過問。
“孩子需要什么,列個清單,如果在合理范圍內,我一定會滿足她的要求。”家長張先生告訴記者,自己曾讓讀初一的女兒管理過年收到的利是錢,孰料她偷偷拿去買零食。“她為了不讓我發現,把紅包里小面額的20塊、10塊、5塊都抽走,剩下的都是50、100的,我一查就發現了。”張先生表示當時有些哭笑不得,教訓一頓后便堅定不能給孩子太多零花錢的念頭,“管不住的,肯定會亂花”。
采訪過程中,大部分家長與張先生的觀點相似,認為現在孩子抵擋誘惑的能力比較薄弱,給點錢帶上身上以防備不時之需即可。
“讓孩子管理自己的零花錢,也是一種信任”
也有一小部分家長認為,孩子理財晚學不如早學,以便養成良好習慣。“上了大學總要放手的,倒不如讓他從小學初中開始嘗試理財”,姚女士認為,讓孩子理財不代表一次性給很多錢,而是要循序漸進,“讓孩子管理自己的零花錢,也是對其的一種信任”。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