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給學生批改作業,張曉芳就吃了一驚,一個作業本上只有幾個觸目驚心的大字:“我來上學就是浪費錢!唉!”
2015年,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在校生張曉芳來到貴陽市烏當區第五職業學校頂崗實習。師資奇缺的烏當第五職校,因為她的頂崗,才得以派出一名全職教師到天職師大脫產進修。
這一邊“輸血”、一邊“造血”的頂崗置換模式,是津黔兩地合作培養職業教育師資的一次全新嘗試,旨在解決貴州職教發展最大的軟肋——師資短缺問題。
作為中國唯一一所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命名、為職教界培養師資的本科院校,天職師大迄今已派出兩批近150名學生,到貴州50多所中職學校頂崗,也迎來了近150名貴州進修教師。
時任貴州省教育廳副廳長級督學鄒聯克作為項目發起人,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山海相牽、點亮行動”,意在點亮貴州中職學生心中的夢想,同時點亮貴州老師對職業教育的熱情。
傳遞價值
來到中國的西南角,張曉芳和她的同學很快發現,自己要做的真的是“點亮”夢想的事情。
“我來上學就是浪費錢”的作者,是一名染著黃頭發的高個子男生。他叫夏朝榮,家有兄弟3個,曾因貧輟學。
張曉芳找到他后,他直接表示已打算退學,“我不知道學這些有什么用”。
“你的腸胃炎怎么樣了?”張曉芳岔開話題,跟夏朝榮聊起天來。
隨著接觸的增多,夏朝榮越來越喜歡跟這個小老師聊天。張曉芳從來不罵他,而且夏朝榮總能從她那兒聽到很多跟自己專業有關的新鮮事。對將來,他也有了越來越清晰的方向。
“現在學的技術,就是我將來的飯碗嘛!”夏朝榮開始盤算著,將來用自己的技術找份工作,一年能給家里寄兩三萬元。
第一次見到從天津來的張曉芳和薛建秀,烏當區第五職校校長夏毅問了一個問題:“你們兩個小女生,真是汽車修理專業的嗎?”
她沒想到,這兩個小老師,走到實訓車間的發動機前,拿起工具就能邊干活邊給學生講解。
今年是這所學校招生最多的一年,光汽車修理專業就有400多名學生報名,6間教室塞得滿滿當當。近幾年貴州汽車工業發展很快,貴陽很快又要建起一個汽車裝配城,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
學校里有個“術龍社”,意思是,培養技術龍頭的地方。夏毅說,要找這兩個小老師,不是在辦公室備課,就是在“術龍社”。“這對學校其他老師也有很大觸動。”她說,很多中職學校老師少、學生多,一個老師可能要教四五門專業課,課時負擔很重,再加上學生基礎差、不好教,很多老師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他們的活力和敬業精神,也同時點亮了其他老師的教育熱情。”
夏毅說,大學生們的教學經驗很少,為什么能得到學生的愛戴?主要在于他們的敬業精神和師德。
阻斷貧困
貴州省教育廳副廳長級督學潘建春說,職業教育界有個說法,職教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在欠發達的貴州,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工作時曾專門到中職學校與師生交流,了解職業教育發展情況。后來,他又在給貴州中小學教師的一次回信中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在貧困地區,我們必須補上這個短板。”“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近兩年,貴州省政府先后投入100多億元建設中職學校,實現中職教育和九年義務教育一樣全部免費。不僅免費,還給生活補貼。2013年起,每年有30萬名學生涌入中職學校。潘建春說,師資短缺是制約發展的一個痛點。
建了學校,招了學生,更大的問題來了——教師嚴重不足。“教師的內涵才是關鍵!”貴州省輕工職業學院院長周杰作為專家組成員多次深入當地中職學校考察,“很多中職學校剛起步,甚至是零基礎,老師特別缺,最缺的就是既懂理論又會實操的雙師型教師”。
當地的中職教師,一部分是從高校招來的大學畢業生,一部分是從企業聘來的技術人員。“懂理論的不會操作,會操作的理論水平不行”,必須再培訓才能上崗。
然而,中職老師本就課程排得滿滿的,如果出來培訓,誰給孩子們上課?
“點亮行動”應運而生。
從貴陽開車,經過五六個小時崎嶇的山路,才能到天職師大學生侯鵬實習的威寧中等職業學校。威寧位于“貴州屋脊”,也是貴州省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比我想象得好多了!”侯鵬站在正在施工的校園里,就能望見外面一望無際的草海,“景色挺浪漫的”。
他教服裝專業班,班里全是十四五歲的女生。她們來自貧困家庭,大部分是留守兒童,甚至沒見過父母幾次,卻又極度渴望父母的關愛。
“挺心疼她們的。”侯鵬把班里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小妹妹,每次上課前后都給她們寫上“滿滿一黑板”勵志的話,跟她們分享自己的故事,還特意上網找一些新鮮事逗她們開心。而他教的數學,孩子們學得也特別快。侯鵬說,“我想讓她們感受到更多的愛,我覺得這比學點知識更重要。”
“你們對學生的愛,就像一陣春風。”潘建春在與天津學生座談時感慨。
播種理想
對于威寧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丁美玉來說,侯鵬像是突然打開的一扇窗戶。
這個靦腆的、總是縮在教室一角的女生說,自己“從來沒有被人注意過”,包括自己的父母。
當侯鵬第一次微笑著對她說,“小玉姑娘,你來給大家講講這道題吧”。那個瞬間,丁美玉幾乎“驚呆了”,因為從未有人這樣親切地稱呼自己,也沒有老師注意過自己會不會做這些題。
后來,她喜歡每一堂課都坐在第一排,在本子上記下老師寫給大家的勵志語錄。
2015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發了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這份綱領,出現在津黔“點亮行動”的課堂上。
丁美玉愛聽老師講“中國制造”和“中國夢”,講職業教育在“中國制造2025”中的角色,講自己在這長長鏈條上的角色。她跟老師說,“我會好好學習,將來一定要出去看看!”
“校企合作,如何能讓學生真正受益而不是當廉價勞動力?”“教材和課程脫節,什么時候能改變?”“有些老師教授的編程方法早就過時了,又繁又慢!”……在貴州省教育廳組織的與天津學生的座談會上,沒有一個人抱怨條件艱苦,談的都是對學生的感情,更多的是直陳當地職業教育的問題。經過實習,每個天津學生完成了一份調研報告,為當地職教發展建言獻策。
“他們的建議很踏實、很中肯!”周杰說,很多來自一線的實際情況,是他作為專家組成員到基層都摸不來的。
周杰所在的貴州輕工職院負責整個“點亮行動”的全程協調和溝通,他清楚地看到“點亮行動”給當地職教界帶來的震動。
“以往,職校老師對再學習、再培訓的熱情不高,每次培訓都讓一些50多歲快退休的老師來,他們都成了培訓專業戶了。”他說,“點亮行動”中接受培訓的,都是年輕的骨干老師,他們愿意到天津去學習最先進的職教知識和技能,回來以后也更有激情,愿意作出一些改變。
天職師大校長劉欣聽到不少老師反映,派出的很多學生回來后變化很大,“人生有目標了”。她感慨,這幾個月的頂崗,了解一線實際需要,比在課堂上學習一年更知道自己該怎么做。“我們希望學生能深入教學一線,才能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樣的素質。”
“職業教育,必須與當地經濟發展密切結合!”劉欣清楚地記得,2008年天津舉辦首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時,來自偏遠地區的幾個代表隊,在數控機床面前生生站了6個小時不知所措,因為他們只用過手工機床。
“我們把學生送到貴州去實習,也是讓他們了解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劉欣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目前已經開展頂崗置換的汽車維修工程教育、機械制造工藝教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和數字媒體專業,都是當地最急需職教師資的專業。今后還要根據當地職業教育發展狀況,調整“雙師型”教師的培養計劃。比如增加手工機床這類的實訓內容,適應當地學校的實際需求。
目前,“點亮行動”的模式已在山東、新疆和西藏等地復制。“職教師資緊缺,是一個全國性的問題。”劉欣設想,將來要搭建一個信息平臺,可以了解全國各地職業學校師資的具體需求,并為之量身定做一個又一個的“點亮行動”。
周杰意識到,僅僅培訓教師并不夠,下一步要把當地職業學校的校長也送出來培訓,“因為很多問題都是出在管理者身上,也要點亮他們的激情”。
在結束“頂崗教師”身份之前,張曉芳收到了班里所有學生寫給她的小紙條。帶著那些紙條和夢想,她回到了天津的校園重新成為一名學生。
不過,一切又都反了過來,她的人生也被那“中國制造”的末梢點亮了。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