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分煩雜亂的創業浪潮,馬云的建議是“站隊”——“假設我今天是90后重新創業,前面有個阿里巴巴,有個騰訊,我怎么辦?首先,我如何利用好騰訊和阿里巴巴,我想都不會去想我會跟它去挑戰,因為我今天我的能力不具備,心不能太大。“作為扶持工具,阿里推出了”百川計劃“。騰訊也適時地以”雙百計劃“作為回應。一場創業者爭奪戰硝煙正濃。
騰訊“雙百”PK阿里“百川”阿里”百川“和騰訊“雙百“都是雙方為創業者建立的一個孵化平臺,除了一般孵化器所能提供的資金、場地、管理等資源之外,騰訊和阿里還附贈了一份大禮——客戶流量!產品一出來,客戶就已經擺在那了。 12月15日,一直過分低調的騰訊“雙百計劃”的重頭戲,眾創空間亮相烏鎮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而早在去年,阿里的“百川計劃“就憑借其龐大的客戶、支付、云技術數據優勢,提出了”每年培養10個3000萬項目“的宏偉目標。創業者無需擔心客源、資金、場地、管理等等問題,只需要想好用什么樣的好產品去直面4億淘寶會員客群。對于創業者的扶持,區別于阿里的大開大合,騰訊推出的“雙百計劃”則立足于自己的優勢所在——社交+互動。前期京東與騰訊的合作就在“雙十一”給了阿里一擊重拳——騰訊系為京東引流近30%!而基于騰訊強大的互動社交平臺——QQ+微信,同樣的不缺錢的“雙百計劃”在其創業空間已經誕生了如小紅書(國內最大的海淘經驗分享+導購平臺)、新氧(國內最大的整形O2O平臺)、益盟(首家掛牌新三板的創業公司)、想De美(國內最大的線下美容渠道平臺)等垂直行業“準巨頭“。
騰訊“雙百計劃“入駐企業融資匯總(部分)
騰訊OR阿里?BAT在創業領域的不斷出擊所產生的“成功神話”掀起了“二次創業”的風潮,但如何獲在眾多競爭對手中得巨頭的垂青“站好隊”?如何選擇一個更適合企業特點的“大樹”?如何利用其平臺將自身優勢加速、加倍放大? 11月18日在上海騰訊創業基地召開的“想De美”入駐“雙百計劃”簽約儀式上,騰訊騰訊(上海)創業基地負責人胡冬給出了騰訊版標準答案。胡東在會上表示,騰訊“雙百計劃”看中羅楷為和他的“想De美”并不是因為他們的點子有多贊,而是看中了的“想De美”未來以及在過程之中的鏈條化運作。點子A是起步,初期高回報附加項目B是過程,可以試錯、積累種子客戶、口碑、現金流,當B成熟到位后,最終的目標C的實現自然能順理成章。在經歷了“滴滴快的”大戰后,誰還能說滴滴們的未來是賺取車費提成?
創業鏈條化運作建議示意圖
騰訊“雙百”更看重互動與口碑阿里的電商渠道優勢在于其龐大的數據來源,使得創業者首先可以解決客戶來源,但其劣勢也在此,消費者的話語權被降低,產品也是被動接受。而騰訊則利用其先天的“社交”屬性,在細分領域先做口碑,再做規模。現在看來,無論是毛文超的“小紅書”的口碑帶動海淘導購模式,還是羅楷為的“想De美”的線下固有渠道助推線上口碑引流模式都是遺傳了騰訊的先社交后電商的屬性。這類模式開始階段看似艱辛,但在后期,因其渠道、客群的忠誠度和消費慣性,未來更有發力的基礎。“想De美”羅楷為:美業必將成為下一個藍海2015年,阿里和騰訊從社交、出行、影業開打,一直打到大健康產業,在這幾個領域分別已經擁有了自己的代言人。那么哪個行業又能成為巨頭獵取的下一個目標呢?從目前騰訊系出身的“小美到家”,到阿里系出身的“美噠網絡”及其投資的“58到家”,還是一直獨善其身的雕爺“河貍家”,他們都在向資方講述一個“美”到家的故事。而巨大的女性消費市場加高頻的產品使用率,也吸引了無數風投的目光。但也是今年,之前風光無限的“美業”概念突遇寒冬,數十家美業創業公司關門了事,資本也似乎失去了對于其行業發展的美好想法。但騰訊卻在如此行情之下,逆勢而行,將主打美業牌的“想De美”納入“雙百計劃”。作為“想De美”創始人的羅楷為之前一直深耕于傳統美業,并且首創了“中國美容行業數字化運營管理云計算系統”。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他第一次接觸到了互聯網、大數據等名詞。經過多年的觀察,他發現,互聯網看似改變了整個商業體系,各個行業都被電商沖擊地毫無還手之力,但只有美業行業,無論是傳統的美容院、美甲店、還是美發店,互聯網電商化更多的只是為其增加了一個拓客渠道和推廣陣地。對于業務的沖擊卻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他認為美業固有的生態圈牢不可破,美業體系的終端都有其固定的忠實客戶,價格因素影響相對較低。其次,美業其實歸根結底就是一個體驗式服務行業,而服務產品是不可能放到線上去體驗的。第三區別于其他零售行業,散客渠道并非其主體消費渠道,客戶的慣性消費心理及終端的便利性使得眾多的忠實客戶,依舊會選擇終端門店進行消費。而現在流行的到家服務如“河貍家”等創業公司的前景,羅楷為認為還不好做出評價,但基于客戶的私密性、低價吸客所引來的流量的價值性、服務及其產品的安全性而言,還有更多的修正空間。更重要的是,到家服務目前都是在做低成本、中頻消費產品,如美甲、美發等,高毛利服務產品的消費幾乎還是留在了終端。舉個簡單的例子,之前火過一陣的汽車服務類APP,你可以用0元洗車吸引客戶到店,但無法說服客戶留在那修車做保養。這里面有個信任度的問題在,而且這種信任度往往和價格因素關聯并不太大,而價格卻是電商體系的一大利器。
“想De美”創始人羅楷為那么是不是說面對“互聯網+”,美業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呢?當然不是,羅楷為覺得現在首先要做的是做好傳統美業互聯網+的產業升級工作,幫助他們去迎合客戶的互聯網需求,并且利用互聯網技術,提供各種可行的便利,比如支付、推廣、空閑場地及人員利用等。只有先為終端解決了這些問題,才有機會向上下游去嘗試——對于終端就是到家服務、產品口碑導購、服務產品化、口碑互動運維……對于產品供需就是產品集中供銷、推廣試用、配送等等。面對未來,羅楷為還是很看好傳統美業與“互聯網+”相結合所產生的化學反應。“傳統渠道并不美好,但有其長處所在,我們不能因為互聯網而否定終端的價值,現在很多的問題其實就是無法精準地將線上線下進行合理分工,而想De美也正是因此而誕生的。前期它就是一款應用,一款為終端為客戶而生的產品應用工具。很快,想De美也會出自己的C端產品,擁有專利和自主研發的技術,這才是互聯網+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并通過社會化口碑運營,進行數據化分析和導出,進行平臺的升級,為客戶做好服務,為終端做好參謀。而這也是騰訊的優勢所在,騰訊的雙百計劃之所以選擇想De美,也正是基于我們對于線下的了解和掌控,對于線上互聯網功能的明確定位,以及看好大美業未來良好的發展前景。”未來很美好,卻也更殘酷兩大巨頭在創業領域各取所長,捉對廝殺。其背后無可比擬的資源優勢,則為創業者提供了無限想象的空間和平臺:“想De美”——創始人們負責好點子和產品落地;“做De好”——巨頭負責流量等資源配給。而這也吸引著無數“想De美”的創業者們的目光。結局如何不得而知,但過程之中,也肯定有人提前退場,有人笑到最后。但最終的贏家只能是“深藏功與名”的BAT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