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科學傳播新媒體平臺“知識分子”策劃創作的《辛酸與榮耀——中國科學的諾獎之路》一書在“贊賞出版”開啟出版眾籌。該書旨在全面、深入、客觀地呈現我國本土首個自然科學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發現抗瘧藥青蒿素的科學背景和研究歷程,以及在此之前的上世紀40年代,我國藥理學家張昌紹研究發現抗瘧藥常山堿的故事。
《辛酸與榮耀》一書由北京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饒毅、北京大學醫學史研究中心教授張大慶、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黎潤紅共同編著。饒毅是我國著名神經生物學家,他原本將科學史研究作為個人愛好,卻因研究屠呦呦、張亭棟的科研工作而在中國科學史界有原創性歷史研究;作為醫學史研究者,張大慶的研究興趣在于探究醫學與社會文化之間的多維互動關系,以及西方醫學在中國的傳播與演進。不同學術視角的交疊,為該書提供了多層次、多角度的思考和敘述架構。
早在2008年,張大慶就與饒毅一道,建議并指導研究生黎潤紅深入研究青蒿素的研究歷史。歷時6年,黎潤紅采訪了50余位參與“523”抗瘧藥研究任務的親歷者,為中國科學還原出一段珍貴歷史。三人共同主編的《辛酸與榮耀》一書忠實記錄了當年親歷者的回憶點滴。
屠呦呦獲得諾獎之后,國內掀起了一波討論諾獎、中醫藥、科研評價乃至科技體制的熱潮,其中不乏批評與爭議。這反映出青蒿素發現的成果評判不會因為一個國外的評獎而終結,也表明人們對重大科技發明及其社會文化影響的關注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最重要的是,這些藥物挽救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科學有著客觀的標準,通過爭論可以將我們帶近真理。”饒毅希望透過《辛酸與榮耀》一書的客觀記錄,能夠有更多人理解科學家的工作、肯定他們艱辛付出之后取得的成就。
與其它記述青蒿素研究歷史的出版物不同,此次在“贊賞出版”上線眾籌的《辛酸與榮耀》一書特別納入了我國抗瘧藥研究先驅張昌紹先生的人物故事及其科學生涯,旨在讓國人了解,諾獎光環下有兩代中國科學家曾前赴后繼的努力,并且在科學方法、科學精神上有難以割舍的傳承。
“1940年代,在重慶的中央衛生實驗院和上海醫學院工作的藥理學家張昌紹與一些化學家合作,從中藥常山獲得了抗瘧的化學分子常山堿。這是非常重要的、先驅性的抗瘧工作,后來尋找青蒿素的過程與之類似。”饒毅表示,從發現抗瘧分子的張昌紹到獲得諾獎的屠呦呦,我國科學家在收獲榮耀之前,更有一段不應遺忘的辛酸歷程和悲歡往事,《辛酸與榮耀》為讀者提供了更為完整的抗瘧藥研究歷史圖景。
作為“知識分子書系”推出的第一部書作,《辛酸與榮耀》還特別策劃了“饒毅導讀”作為閱讀指引,以主編的第一視角為讀者解讀、分析每一章所述內容之要點。這部分內容,同時也是饒毅多年來研究抗瘧藥研究歷史的切身感受與收獲之凝練。除此,《辛酸與榮耀》的文獻價值和珍藏意義也成為該書一大亮點。在編著過程中,饒毅教授親自精選出與青蒿素、常山堿研究相關的重要科學論文、人物回憶、口述訪談、專家評論等,結集為“典藏文獻”作為該書重要史料,以便對此感興趣的讀者能夠深入了解并挖掘相關話題。
“從張昌紹和屠呦呦身上我們能夠看到,扎扎實實做好工作,本身就是一項巨大的成就。”饒毅希望,重溫歷史能夠給當下飛速發展的中國科學界以信心,更希望有助于科學界努力改變現狀,進而吸引更多青少年對科學感興趣、愿意投身自然科學的研究。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