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9日電在深圳郊區的比亞迪坪山工業園內,一個六角大樓格外醒目。大樓內的比亞迪博物館內陳列著電池、電腦、汽車和未來城市的模型,展示著這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從電池、IT到汽車再到新能源汽車,短短20年間,比亞迪的發展可謂天翻地覆。如今在全球范圍,每銷售10臺新能源車就有1臺是比亞迪。
公司董事長王傳福認為,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創新。依靠創新,企業在多個行業積累眾多專利技術。
如今,在中國的各個角落里都有著創新的身影。不管是科技創新,企業創新,還是政府在治理領域的創新,都在讓中國時時刻刻發生著改變。
在距深圳800公里的長沙,中國首條中低速磁浮列車線路將于12月底在湖南長沙火車南站到黃花機場間試運行。這是中國首個具有自主產權的中低速磁浮軌道交通項目。
磁浮列車在離長沙幾十公里的株洲市中車株機公司車間生產組裝。中國中車在消化吸收國外技術的基礎上,不斷取得技術創新,讓高鐵遍布華夏大地,并逐步走出國門。
而在中國北方的天津自貿區空港經濟區,天津汽車模具公司也在創新。雖屬最傳統的制造業,但這家企業創造性地“走出工廠”,更深度地參與新車設計制造。他們不再局限于等訂單和設計藍圖來加工,而是用技術能力和經驗評估汽車外觀設計是否合理,是否可靠和安全。
10月底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研究了中國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提出了有關十三五規劃的建議,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作為發展的五大理念,創新位列五大理念之首。
而就在剛剛閉幕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開幕式演講中說,當前,世界經濟復蘇艱難曲折,中國經濟也面臨著一定下行壓力。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于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開拓發展新境界。
經過30多年高速發展,中國學習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挖掘自身勞動力和市場等潛能,在不少領域已經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但若要繼續前行,只有依靠創新。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鞍鋼說,從世界經濟發展過程看,大體上有兩種模式,一種是追趕型國家,增長速度快,大部分使用外部技術和管理經驗,這種發展的持續性不強;另一種是創新驅動型,一般是發達國家,增長速度不高,但對全球的貢獻顯著。
從第一種類型向第二種轉變,大約從19世紀末開始,到20世紀初美國基本上完成了創新驅動轉變。“中國當前發展所處的歷史階段,就相當于當年美國全力趕超的時候。”胡鞍鋼說。
中國的趕超速度可謂空前。2008年中國修建了第一條高速鐵路,而目前,中國高鐵通車里程已達1.7萬公里。1995年,中美互聯網用戶數量差距1750倍,現在中國網民數量已是美國的兩倍多。
創新也讓中國出現了為世界所熟知的明星企業,像華為、聯想、中興和阿里巴巴等,而無人機制造商大疆創新,則代表著中國最新一代在國際上取得成功的創新企業。
從小喜歡玩航模的“80后”青年汪滔2006年成立了大疆,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培育了一個消費級的無人機市場,并占據了全球市場約70%的份額,市場估值超過100億美元。
“我們把創新這個詞包含進了公司名字之中,而我們的不斷創新,來自于積累的人才。”大疆創新副總裁兼媒體總監王帆說。現在大疆有40%的員工是研發人員,有1500人左右。大疆還積極引進國外人才,在美國硅谷的研發基地正在籌備當中。
如今,大疆正力推“無人機+”概念,以無人機為平臺,邀請全球的硬件和軟件開發者,利用這個平臺來做別的事情。今年4月尼泊爾發生強震后,大疆跟當地大學合作,用無人機進行測繪,為尼泊爾重建家園提供參考。
在深圳市南山區,這里云集了中興通訊、騰訊,以及醫療器械企業邁瑞、企業管理軟件供應商金蝶等行業翹楚。2015年南山區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6%,比全國高出3.7個百分點,比排名世界第一的以色列高出1個多百分點。
據南山區副區長紀震介紹,南山區有一整套支持創新的政策,而金融支持是一大特色。通過這種方式南山區在過去8年里支持科技創新40億元,成本不到2億元,用這種有效且可持續的方式支持了一大批中小科技創新企業發展壯大。
“中國的發展進程,在經歷了政策驅動、外資驅動和出口驅動之后,正在進入創新驅動的階段。”紀震說。
紀震曾任深圳大學計算機與軟件學院的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他預測,下一個產業浪潮,還是智能。現在的技術浪潮是“互聯網+”,而未來將是“人工智能+”,即可穿戴設備和汽車等各種設備的智能化。
他的這一判斷跟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不謀而合。王傳福說,未來5年汽車領域的趨勢是“雙電化”方向,即汽車電子智能化和電動化。
而在傳統行業,創新也許不會創造更大的增量,但絕對會提高質量,天津汽車模具公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技術創新使這家公司的設計和生產越來越自動化、信息化。
“表面上看生產同一件商品的產值差別不大,但這里面的進步,不是產值的增加能簡單說明白的。”天津汽車模具公司董事長常世平說。
應該客觀地看到,中國的科技水平仍然落后于世界先進國家,在基礎科學研究、新材料和航空發動機等重大裝備制造等許多領域還需要進一步追趕。不過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英國籍教授、長江學者馬克·巴特蘭姆對此比較樂觀。
“創新不是你能計劃或預測的,也是無法傳授的。中國已經具備了許多產生創新的條件,如高素質的科研人才,空前的政府支持力度,也出現了像施一公這樣的頂尖學者。”巴特蘭姆說,“創新需要時間。不要急,等等會到來的。”
“追趕是亮點,但創新驅動更加強調質量,更加效率,更加可持續。”胡鞍鋼說,未來的中國將既是繼續追趕,又是前瞻性地向創新驅動方向轉化。
“這一超10萬億美元特大經濟體向創新驅動的轉變,是一項前所未有的事業,將是對世界發展歷史的重大貢獻。”胡鞍鋼說。(參與采寫:任珂、彭勇、李鯤、高潔、熊湘怡、李崢巍、葉前、白田田)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