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年內最后一次網購狂歡節“雙12”,淘寶、天貓、京東、蘇寧易購等電商平臺早就鉚足了勁,推出各種促銷活動,新一輪大戰“一觸即發”。
當前,網絡零售正成為一種新興的商業零售模式,它改變了傳統的零售方式,正在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從“雙11”狂歡到平時網購業務的不斷擴大,互聯網正在改變中國人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觀念。
“十三五”規劃建議也提出,拓展網絡經濟空間,發展分享經濟,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在“互聯網+”代表的新的經濟形態下,電子商務的發展對刺激消費欲望、釋放潛在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
正如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所說,當今的世界經濟,更要呼喚企業家的開拓精神,是因為消費和服務的提升需要更多的企業參與。面對“雙十一”這片已經起勢的“電商藍海”,相關者是否能抓住這背后的全球化機遇,積極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等各環節的創新,吸引更多領域、更多行業、更多人群一起來享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盛宴。
網購飆升
經濟下行壓力是今年中國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但從總體數據來看,盡管“重指數”表現持續疲軟,但消費的異常堅挺確實堅定了官方和市場的不少信心,也被解讀為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的再平衡。
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認為,盡管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正在加大。
官方數據顯示,前三季度累計增長6.9%,其中消費拉動4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高出0.2個百分點。消費對GDP累計同比貢獻率也達到58.4%,顯著高于去年同期的51.2%。同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相對于固定資產投資而言異常平穩,甚至最近幾個月出現小幅反彈。
值得注意的是,消費提升速度快,消費結構優化的動力也在進一步增強,商品消費增速持續回落,但仍能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服務消費增速顯著提升,與“互聯網+”相關的網絡購物和網絡服務消費將是全年主要消費亮點。
其中,互聯網消費不僅仍保持總消費增長最快的地位,而且互聯網消費的不同客體呈現出多元化特點。從具體行業來看,網絡購物依舊保持較高的增長態勢,成為引領消費增長的最大亮點。
艾瑞咨詢發布的2015年第二季度網絡經濟核心數據顯示,2015Q2中國網絡經濟營收規模達到2654.5億元,環比增長23.1%。
“食品行業購買力排名第一的廣東人最愛買茶葉,‘二次元’商品銷售額深圳排名靠前,中國高校人均購買力北大排名第一”……12月8日,淘寶和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消費趨勢報告”透露,通過對2011-2015年大數據分析發現,網絡消費呈現移動電商時代來臨、消費力往三四線城市下沉、28歲以下網購用戶高速增長等特征。
“錯過了‘雙11’,這次‘雙12’可不能再錯過了!”網購達人王寧提起“雙11”的戰績一臉可惜,“早就看好兩雙鞋想著‘雙11’下手,結果搶的人太多,我的鞋碼沒兩分鐘就被搶光了,看到這次‘雙12’又補貨了,怎么也要搶到手!”
網購之所以被各類人群所喜歡,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網購商品的結構越來越合理、品種越來越齊全、服務越來越周到。
“生活在小城市,一個小時就能把商場都逛完,還不一定能買到心儀的東西。”王寧大學畢業后回到縣級城市工作,因城區不大百貨商場僅有三個,有些品牌甚至還沒有進駐商場,想要買些國外品牌的東西只能靠網購,幾年下來王寧早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網購達人。
“一開始只是在網上買買衣服、包包,后來有了‘雙11’‘雙12’這些網購狂歡節,老媽就讓我在網上買些小家電和生活日用品,不僅省時省力,還比超市、商場便宜多了。”王寧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展示了“雙11”的購物清單,有華為手機、榨汁機、書籍和黃金飾品等。王寧透露,一開始網購集中于淘寶,后來京東、當當、國美商城、蘇寧易購都上線了,不僅選擇多了,貨比三家,價格優惠也多了。
“在原來的流通體制下,三四線城市商業網點的布局和商品供給無法全部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這些消費者在網購中的新增需求就比較大,可以從網上買全國甚至買全球。一二線城市的消費者在網上也有一些新增需求,比如特色農產品和境外商品。”電商戰略分析師王旭東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雙11”、“雙12”是電商順應消費者需求創造出來的促銷大集會,滿足了消費者購買物美價廉商品的需求和熱情,對于日常消費有一定的替代性。
確實,由于減少了中間環節以及實體店成本,網購能夠帶來更低廉的價格,再加上沒有地域與時間的限制,網購提供了更廣闊的選擇范圍和更多的購物便利,儼然已成為一種新的消費時尚,正在拉動和催生新的消費需求。
根據麥肯錫的研究,網絡零售中39%屬于新增消費。麥肯錫公司全球董事陳有鋼認為,“要是沒有網絡,這部分新增消費可能被抑制。而新增消費的比例在三線及以下城市更高,達到57%,這與中國實體零售在不同區域發展不均衡密切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雙11”、“雙12”消費品牌越來越成熟,成交量屢屢突破新高的網絡購物表象之后,隱含著令人艷羨的經濟增長節奏。盡管近年來全球經濟發展遲緩、各國需求萎縮,但中國經濟始終保持穩定前行。特別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人們購物習慣的轉變,網絡消費的強大潛能正不斷被激發,拉動內需的同時,也為新業態發展提供了許多新的可能。
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言,“別以為電子商務只是‘虛擬經濟’,事實上,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帶動了‘實體經濟’,無論是B2B、B2C還是C2C。”
跨境“輸出”
如果說2007年的“雙11”是中國電商歷史上的大躍進,一舉成就了阿里等電商平臺后來的輝煌,那么2015年的“黑五”就是跨境電商歷史上的大躍進,包括網易考拉海購、天貓國際在內的30余家中國主流電商平臺全部參戰。洶涌的海淘大潮,不僅把更多國外商品送到國內的網購者手中,同時,不少本土電商企業也正通過跨境電商平臺把“中國制造”輸出國門。
確實,跨境電商已經成為中國進出口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上半年交易額占中國進出口總額的17.3%,較去年底提高2.5個百分點。隨著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從事跨境電商業務的企業也進入急速增長期。去年中國跨境電商平臺企業超過5000家,境內通過各類平臺開展跨境電商的企業超過20萬家。
根據預測,2016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貿易額將達6.5萬億元,未來幾年跨境電商占中國進出口貿易比例將會提高到20%,年增長率將超過30%。
日前,國家統計公布的10月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增10%,而海外消費卻有高達30%的增速。在內需增長乏力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對“海外購”有先天排斥,認為應該支持國貨。
但是國家最高層卻不這么認為,國務院多次召開常務會議,部署以消費升級促進產業升級,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擴大內需。會議確定,將暢通商品進口渠道,擴大群眾歡迎的日用消費品等進口,增設口岸進境免稅店,落實和完善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政策,把“外貨”進入國內視為消費升級促進產業升級的契機。
其實,“洋貨”比“國貨”受歡迎也源于國內產品升級的速度沒趕上國內消費水平,通過“洋貨”引進,同時也是促進國內消費產品升級的動力,只要國內產業升級后,可以提供更有競爭力的商品,這種“壓力差”自然會減小,消費也會回流。
李克強總理在“雙11”之前就特別致電阿里巴巴,肯定了“雙11”對于中國消費經濟的創新,并強調跨境電商領域同樣是國家政策的重要落腳點。
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張茅近日在聚美優品調研過程中也表示,支持跨境電商發展帶動國內消費。此外,工商部門將建立完善在線信用監管體系,提倡信用創造財富,并打破壟斷,反不正當競爭。
張茅在調研中指出,國外免稅店里擠滿中國顧客,既代表國人旺盛的消費需求和能力,也對中國企業提出考驗:如何把境外消費帶回國內。
據聚美優品CEO陳歐介紹,自今年發力跨境電商以來,聚美極速免稅店月環比增長連續5個月增長超過300%,今年全國保稅進口單量,聚美占比51.2%。在張茅看來,發展跨境業務,不僅給企業帶來發展,同時打破國外化妝品在國內的價格壟斷與歧視,另一方面刺激國內相關產業升級。這是促進市場有序競爭和發展的有效途徑。
確實,隨著80后、90后這一代數字消費“原住民”消費能力的提升,消費者對網購商品的關注逐步從價格、服務轉移到品質和品牌,同時這一群體的消費呈現多樣化、個性化特征,而海淘恰恰滿足了消費者從價格到個性化的多種需求,成為網購增長的新動力。
王旭東認為,跨境電商將傳統的海外購物狂歡帶入國內,不僅可以提升國內跨境網購消費,更有實踐“引領消費全球化”的發展目標。從海外供應鏈組織、跨境物流、電商購物服務體驗的不斷完善,跨境電商的目標就是帶動原有消費產業升級,推動國內經濟的產業升級。
依托“互聯網+”
互聯網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把世界變成了“地球村”,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
數據顯示,互聯網經濟在我國GDP中的占比持續攀升,2014年達到7%,占比超過美國。今年“雙11”當天,僅一家電商平臺的銷售數據就達到了912億元,其背后正是“互聯網+”催生的消費動力和創業創新,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結合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應。
但互聯網對經濟的拉動力還不止于此。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產業升級阻力重重……站在新起點的中國需要以新思路尋找新動力、開拓新空間。而認真觀察會發現,這一年,當我們談論中國經濟時,往往離不開“互聯網+”。
王旭東對記者指出,“互聯網+”代表的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可以使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出新的發展生態。隨著大數據與社交化、移動化等技術的推動,電子商務必須從互聯網的小圈子中跳出來,融入傳統產業,并助推傳統產業實現轉型升級。
事實上,從今年年初開始,政府就陸續發布了一系列有關“互聯網+”的政策文件。李克強總理在年初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互聯網+”創業創新、“互聯網+”協同制造等11個重點行動,互聯網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地位得到國家層面的認同。
截至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已達6.68億,固定寬帶主流接入速率從2M提高到8M,全球規模最大的4G移動通信網絡已經建成。工信部副部長懷進鵬表示,這些數字和事實說明,當今的中國已具備推動“互聯網+”發展和不斷壯大的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借助“互聯網+”,中國農業生產正向著精確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的現代農業發展;傳統制造業也得以加快轉型,實現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的邁進。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擁抱與融合,正是中國互聯網相比美國,最大的創新所在。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羅文指出,我們要重視促進互聯網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將其作為信息產業下一階段發展的重要動力。今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成為信息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動力。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