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朱萍 北京報道
12月7日晚11時多,北京朝陽區某幼兒園的老師們還在忙碌著給家長們打電話,幼兒園剛接到來自朝陽教委的緊急通知: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停課。
幾天前,北京已經歷了一次據稱最嚴重的霧霾,PM2.5小時濃度自11月27日凌晨開始達到重度及以上污染級別,并持續近110個小時, 11月30日下午,北京市PM2.5出現極端峰值濃度,南部地區部分站點超過900微克/立方米。
近日流傳著霧霾對健康影響的各種報道,尤其是直接將霧霾傷害與壽命聯系在一起,如霧霾使得北方人減少5.5年壽命,吸霾一小時減少22分鐘壽命。
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內科專家鐘南山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指出,上述說法并不準確,到目前為止尚沒有霧霾與壽命的直接研究數據。
由于中國缺乏系統地長期監測,目前無法揭示霧霾對人體健康的具體危害,干預措施是否科學也缺乏依據。
“這需要至少9年以上的長期跟蹤,現在的研究缺失數據,但這并不代表霧霾無害,相反,國外研究已經明確了霧霾對心、肺、生殖及發育等有著明顯的影響。消除霧霾將是一場持久戰,相對非典而言更加艱難。”鐘南山表示。
在鐘南山看來,只要下定決心采取聯防聯動治理霧霾,更多的“奧運藍”、“APEC藍”是可期的。
“減壽”待考
11月中上旬,東北三省多城市出現彌漫半月之久的嚴重霧霾。據新華社報道,沈陽市PM2.5均值一度達到1155微克/立方米,局地突破1400微克/立方米; 11月30日后的五天里,北京多個PM2.5監測站點空氣質量指數(AQI)達到并超過500微克/立方米。
兩場大霧霾剛過,12月7日,北京首次發布紅色預警。按照2015年3月發布的最新版本,AQI在200以上即為重污染。根據預測空氣重污染持續時間為1天、2天、3天和3天以上,分別應啟動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預警。
與此同時,霧霾與健康的話題備受關注,有報道稱霧霾使中國北方居民壽命平均縮短5.5年,并且提高了肺癌、心臟病和中風的發病率。
霧霾是否會直接縮短壽命?鐘南山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稱,目前并沒有關于中國霧霾與壽命的報告,因為這需要長期跟蹤,得出一份完整的報告至少需要9年。
并且,上述報告應以淮河為界,以室內空氣為調研對象。“淮河以北室內燒煤炭取暖,對人體壽命確實有影響,南北居民人均壽命確實有5.5年的差異,但這與霧霾的空氣成份有關,兩者不能直接等同。”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庚辰表示,判斷霧霾對人體健康或者壽命的影響程度,首先需要看顆粒物在大氣中的濃度,以PM2.5為例,每立方米50微克、100微克、200微克的效應明顯不同,需要分類研究。
國家衛計委2013年印發了《2013年空氣污染(霧霾)健康影響監測工作方案》,提出將通過3年至5年,建立覆蓋全國的空氣污染(霧霾)健康影響監測網絡,掌握不同地區PM2.5污染特征及成分差異,了解不同地區空氣污染健康影響狀況。但目前國家衛計委尚未進一步公布進展。
近期,國內外科研工作者也相繼開發了“空氣質量健康指數”(AQHI),以綜合反映多個污染物的健康危害。有研究發現,通過污染與死亡關系建立的AQHI,能較好預測多種發病結局(如門急診和住院),其與居民健康數據的關系遠好于現行的空氣污染指數(API)或空氣質量指數(AQI)。
健康損傷達成共識
“盡管中國目前沒有霧霾對健康影響的跟蹤研究報告,但其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傷是不爭的事實,這也是被歐洲、日本等多個國家驗證過的,在醫學界、氣象界、環境界等都已達成共識。”鐘南山表示。
鐘南山說,很多國家和地區對PM2.5做過研究,2006年,美國對204個城鎮觀察發現,PM2.5濃度增加10微克,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率就要增加1.28%;香港2000年至2005年的資料也顯示,PM2.5每濃度增加10微克,急性呼吸病患者住院率增加1.94%,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住院率增加3.1%。
“來自日本、美國和歐洲等9個國家的明確證據表明,肺癌發病率的增加與霧霾關系很密切。一般來說,PM2.5濃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肺癌風險性增加25%到30%。”鐘南山特別指出霧霾與肺癌的密切性。同時,他還稱,從國外的研究看,霧霾對孩子生長發育及孕婦早產也有影響,對腫瘤影響也比較大。
雖然無法證明霧霾與中國人壽命的直接關聯,但上海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花5個月時間做了霧霾對生物器官組織破壞的研究。
項目組使用大流量采樣器在上海徐匯區的非工業區采用玻璃纖維濾紙采集大氣細顆粒物制成顆粒物懸濁液,對大鼠氣管滴注懸濁液,并建立肺損傷模型,觀測不同對照組的體征、肺重比、各項關鍵生化指標以及鼠肺損傷程度。
研究發現,懸濁液進入肺組織后不僅影響肺泡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而且會影響肺上皮細胞細胞膜的通透性和流動性,造成細胞內容物漏出,導致細胞死亡。同時,懸濁液會引起肺組織生化成分的改變以及炎癥因子的釋放,誘發炎癥,嚴重而持久的炎癥會引起組織增生纖維化,導致肺部疾病乃至肺癌的發生。
項目組通過大鼠解剖后發現, 對照組大鼠經過隔天滴注總計6天后(144小時),肺組織變硬,缺乏彈性,呈暗紅色,邊緣色澤灰白,肺組織有明顯可見的黑色顆粒物彌散,俗稱“黑肺”。
研究項目組負責人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博士生導師宋偉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PM2.5顆粒對肺的損傷一旦形成,治療的藥物成本和時間成本就會大大增加,如果形成‘黑肺’,徹底消除的難度則大大增加,幾乎無逆轉可能。”
建議推出“霧霾天氣健康指數”
鐘南山認為,霧霾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尚需一段時間觀察,更重要的是,霧霾的治理必須提上日程。
“非典是急性傳染病,來勢兇猛,病死率高,但可以干預,市民自身也可防護。較之非典,空氣污染短期致死率不會很高,但對國民素質的長期影響比非典嚴重得多,大氣污染引發的是關乎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百姓民生的公共衛生問題,關乎每一個人的健康。”
在鐘南山看來,如果下定決心通過聯防聯動的方式對霧霾進行治理,“奧運藍”、“APEC藍”依舊是可期。
鐘南山介紹,北京奧運會期間,北京大學與美國新澤西一單位開展合作研究發現,“奧運藍”期間,北京市不僅污染減少了三成,同時市民心跳、心率、肺炎等健康狀況也有改善;APEC期間,北京PM2.5降低27%,一氧化氮降低75%,一氧化碳也降低15%。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生導師闞海東教授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達了類似觀點。闞海東認為,應對霧霾危害,根本措施是降低空氣中的PM2.5污染水平,實施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強化多污染源綜合管理,開展區域聯防聯控,做到科學治理、依法治理、全民治理。這是一個需要作出長期努力的過程。在此期間,居民和相關管理部門可采取一些具體應對措施。
闞海東建議,公共衛生和環境管理部門可推出“霧霾天氣(或PM2.5)健康指數”,指導人們采取適當的措施防范空氣污染;在出現霧霾天氣或大氣PM2.5濃度較高時,居民盡量呆在室內,減少室外活動的時間或強度;有條件的居民可使用空氣凈化器;可適當佩戴有顆粒物防護作用的口罩等。
(本報見習記者盧杉對此文亦有貢獻)(編輯 陸宇)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