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一則“三亞城管也太欺負外地人了”的消息在朋友圈中被刷屏。消息稱,一個黑龍江“候鳥”老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三亞當地城管沒收衣物,只著泳褲徒步到市政府求助無果。該事件在社交媒體被廣泛傳播后,三亞市委外宣辦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從網上關注到了這件事,市里相關部門已介入調查。央視新聞12月8日發表評論:媒體曝光“馬上辦”,這是什么態度?
媒體一曝光,問題“馬上辦”?
黑龍江“候鳥”老人在三亞被沒收衣物,當即向相關部門反映卻毫無結果,只能“裸奔”街市。而當媒體曝光之后,相關部門雷厲風行火速介入,問題終于得到了解決。回顧事件全程,卻落入了窠臼:媒體曝光成解決問題的關鍵。懶政和勤政之間,緣何只差媒體曝光這一步呢?
“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及時反映基層出現的矛盾并促成問題的解決,這本是新聞媒體的份內職責。然而,讓人頗感無奈的是,當新聞媒體觸角未及時,矛盾和問題常常擺在那里,投訴無門致使怨氣長期累積。看來,當事人“裸奔”并不解決問題,媒體報道“見光”才是解決問題的鑰匙。
回顧近年來的諸多新聞,都有媒體介入的影子。許多新聞事件當事人常年反映訴求,卻得不到主管部門的任何回應。2013年,當全社會都在呼吁解決群眾“辦證難”時,一名北漂小伙子卻不得不在家鄉和工作地之間連跑6趟,只為辦理一本護照。而當央視聚焦這一事件后,問題即刻得到了解決。足見,媒體曝光成了“馬上辦”的分水嶺。
一味“解決問題靠媒體”會帶來什么問題?
雖然媒體有反應社會訴求的職責,但必須承認的是,即便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媒體的觸角和精力也極其有限。
媒體長期關注社會矛盾,既容易給人造成社會矛盾重重的不良印象,也占用了有限的版面和空間,更會讓許多人形成誤解: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什么事情鬧到媒體曝光,就離成功不遠了。不知不覺間,“信訪不信法”成為習慣,不利于社會良性發展。
“曝光后勤政”折射出什么?
因此,要想讓社會更和諧,不能總靠媒體鞭打快牛。要想解決一些部門“開始懶政,曝光后勤政”的習慣,還要深挖思想根源,鏟除思想上的積弊。
“開始懶政”往往源于一些部門作風漂浮,群眾路線沒能走到實處。一些工作人員常常有思想誤區,認為群眾反映的事情往往都是“蠅頭小事”。但對百姓而言,小事能否得到重視,卻事關黨和政府的形象。
“曝光后勤政”也折射出一些部門眼睛向上的思維和態度。媒體曝光常常伴隨著上級部門的壓力,當領導看到了新聞并親自過問之后,事件往往180度大轉折。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官僚習氣依然存在,整治“四風”任重而道遠。
服務群眾,政府部門應“不用揚鞭自奮蹄”
在和諧的社會生活中,媒體不應成為“青天大老爺”。事實上,媒體也無法事事過問,代替行政部門的重要角色。
從這個意義而言,政府部門在提高行政效能,更好服務群眾方面,理應“不用揚鞭自奮蹄”。把群眾反映的問題,莫當成麻煩,而是當作改進服務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契機,“馬上辦”就會成為自發的習慣!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