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7日公布了今年新增選的院士名單,兩院今年共增選131名院士,其中中國工程院新增選70名院士,中科院新增選61名院士,其中女性院士12名,男性院士119名。
據中國工程院網站消息,中國工程院今天公示2015年院士增選結果公布,共選舉產生了70位新當選院士。新當選的院士中,來自高等院校的有34人,占48.6%;研究院所15人,占21.4%;企業及醫院21人,占30%,比2013年增加8.5%,更多來自企業和基層一線的工程科技專家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本次增選后,中國工程院院士總數達到852人(其中資深院士322人)。中國工程院表示,院士隊伍的學科覆蓋更趨全面,地區分布更加廣泛,這將更有利于發揮院士的群體作用,推動我國工程技術的發展和激勵優秀人才的成長。
經過全體院士大會選舉,產生了8名新當選外籍院士,比2013年增加2名,其中,美國籍5名,英國籍、加拿大籍和奧地利籍各1名。本次增選后,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總數達到49名,將更有利于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擴大我國工程科技界的影響。
7日下午,中國科學院2015年院士增選名單出爐,共61人當選,平均年齡53.9歲,最小年齡43歲,最大年齡69歲,60歲(含)以下的占88.5%。這是院士制度最新一次改革后,中國科學院迎來的首次院士增選。
在當天公布的院士名單中,數學物理學部有院士11名,化學部9名,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2名,地學部10名,信息技術科學部8名,技術科學部11名。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發現,新當選的131名院士中,有8名新院士的研究領域為市政環保相關領域,他們分別是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遠航、清華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賀克斌、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楊志峰、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吳清平、北京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首席教授彭永臻、北京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所長倪晉仁、蘭州大學自然地理學教授和博士生導師陳發虎、武漢大學水安全研究院院長夏軍。
張遠航: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環境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暨環境科學類教學指導分委會主任,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從事于大氣環境化學的研究工作超過20年時間,是目前中國大氣環境化學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主要關注的領域是城市和區域的空氣質量的控制和改善。曾主持和完成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課題“大氣污染的源解析技術”、“大氣污染的源解析技術與示范”和“大氣有機物的源解析技術”,曾獲國家環保總局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一、二等獎三項。
賀克斌:清華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環境學院院長,國家環境保護大氣復合污染來源與控制重點實驗室主任。長期從事大氣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方面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和“多介質復合污染與控制化學”創新群體帶頭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區域復合大氣污染與控制”創新團隊帶頭人。承擔多項國家973計劃、86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發表學術期刊論文229篇(SCI收錄132篇),總他引5306次(SCI他引2137次),SCI單篇他引最高280次,9篇論文進入ESI數據庫“高引用論文”。出版專著5部。在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方面的成果以通訊作者在Nature上發表。
楊志峰: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院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現任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水環境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水沙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方向包括水資源與水環境、生態環境規劃與管理、水質模擬方法、環境系統工程、固廢處置與資源化等,曾主持流域水環境、水生態與綜合管理(國家創新群體項目),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質評價、水質模擬和污染風險預警預報物聯網服務技術體系研究與示范(國家科技支撐項目)等項目。曾獲國家重點實驗室計劃先進個人金牛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吳清平: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任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黨委書記、常務副所長。主要從事生物安全監測與控制、食用菌產業化關鍵技術以及微生物發酵工程領域的研究和開發工作。主持和承擔了國家、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20多項;獲得省級鑒定國際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成果12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27項,其中7項已獲專利授權;取得國家、省級和廳局級科技獎5項;在全國性學術刊物和國內外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91篇;創辦廣東環凱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積極轉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安全監測與控制科研成果,取得銷售額12000萬元。
彭永臻:北京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首席教授。工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我國污水深度處理領域著名專家。現任北京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首席教授(兼任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生導師),環境工程系主任兼水污染控制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污水生物處理及其自動控制與智能控制、污水脫氮除磷的新工藝與新技術。先后獲得了20余項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和優秀教學獎,其中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省部級科技一等獲獎3次。
倪晉仁:全國政協委員。任北京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所長,兼任《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編委會主任。主要從事兩相流基本理論及其在動力地貌學和環境科學與工程中的應用研究。曾經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歐盟科技合作項目(INCO-DC)、中國-加拿大合作項目(CIDA)等20余項項目。獲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以及多項其它科技獎勵。發表論文被SCI收錄20余篇,EI收錄40余篇,出版專著2部。曾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首屆中國博士后十佳等榮譽。
陳發虎:蘭州大學自然地理學教授和博士生導師。2005年起任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2007年至今任蘭州大學副校長。研究方向包括中東亞干旱區氣候變化的西風模式及其機制、全新世干旱事件與氣候快速變化、主要沙漠演化年代學、晚第四紀干旱區湖泊演化和綠洲沙漠化、環境變化與文明演化等。先后開展了西部黃土地層與黃土氣候學、晚第四紀氣候快速變化、全新世干旱事件、干旱區湖泊演化和西風區濕度變化等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多項國家級課題。
夏軍: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及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水文水資源方向教授,武漢大學水安全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系統水文學非線性理論與方法,生態水文與水資源可持續管理。迄今,在國內外學術雜志發表論文400多篇,其中SCI收錄71篇、EI收錄96篇;出版專著(教材)20余部,軟件著作權12個。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和國家重大水專項等國內重要研究課題近7個。2011年10月獲得國際水資源管理杰出貢獻獎,2010年12月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