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中學時不放棄學業,一心向學的時光,就不會有從小山村走出的院士呂志濤
“獨門秘籍”——在呂志濤的床頭,常年放著圓珠筆連帶活頁紙,一旦突發奇想,就算是半夜,他也會爬起來記下,以防隔天醒來忘記了靈感
“現在社會上的不良浮躁風氣,年輕人不可沾染,應該早日學會勤勤懇懇做事、實實在在做學問”
在呂志濤的家鄉,解放前素有“七分山地,二分水田,還有一分是河灘”的說法,鄉村被山丘環繞,青山秀水,卻貧瘠逼仄。
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走3里路去上學,初中時還曾輟學一年半在鎮上幫工,呂志濤的求學之路艱難坎坷。
半個多世紀過去,他回想起一路求學經歷,對小學和中學時推薦他考學、幫他出學費、鼓勵他戰勝困難的校長和各位老師感恩在心,念念不忘。
貧困讓他過早地學會擔當,也讓他在學習中抱有責任心和使命感,愈發勤奮努力。
從小山村里的窮孩子,成長為中國“預應力大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呂志濤篤信,成才并取得成功靠三個法寶:天才、勤奮和機遇。
呂志濤深知自己不是天才,是憑借著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才走到今天。
他坦言,如果沒有中學時不放棄學業,一心向學的時光,就不會有從小山村走出的院士呂志濤。
初中時一度輟學幫工
呂志濤1937年出生在浙江省新昌縣一個貧困小山村。家境貧寒,家里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只能以糠麩度日。呂志濤近10歲時,體重只有30斤。
但呂志濤的母親一直堅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她東拼西湊地借錢讓兒子上了學。鄰居有個愛讀書的親戚,每年春節期間來做客總是帶本書,有空時就翻看,成了呂志濤的榜樣。
五年級時,呂志濤就讀的鎮小學所在地被選為新昌縣沃西中學的新校址。小學校長鼓勵呂志濤等5個較優秀的學生提前報考沃西中學,跨級一年,呂志濤幸運地被錄取了。
好景不長,讀完初一后,呂志濤家中實在無力供他上學,還急需他回家賺錢貼補家用。他含淚離開學校,開始了迫不得已的打工之路,這一停就是一年半。
一年半中,學校老師陸陸續續來訪,勸說呂志濤返校學習。直到有一天,校長張綱維親自找上門,“呂志濤一定要繼續讀書,他將來一定是個人才!”父親說,不是不讓他上學,只是家里確實有困難。
校長一下急了,“有什么困難,我來解決,他的學費我來掏!”
對于呂志濤而言,這是一個改變他一生命運的承諾。
就這樣,在校長的支持下,呂志濤又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校園。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讓他更懂得珍惜和努力,休學一年半的他僅用了一年半的時間便完成初中學業,一舉考入縣中——新昌中學。
高中學校距離家鄉35里路,呂志濤每周往返一次。在途中,需要經過一條河流,河面上用六七根杉木搭起一座橋,“現在很多成年人估計都不敢走,但我們從小練出來的,都不怕。”
其時,新昌中學有一批重點大學畢業的教師,“水平很高,講課講得很清楚,不管問什么問題都能答出來,而且還很關心學生。”呂志濤回憶,這個階段遇到的好老師為他后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知識與思想基礎。
“人站在小船上,船停在平靜的水面上,人從船頭走到船尾,船發生了什么變化?”呂志濤拿起手中的報紙折疊船只演示,高中時那道讓他解得津津有味的物理題,“其實它考查的是動量定理,估計現在還有很多人解不出這道題。”
因為沒有額外的習題,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的物理老師,自己總琢磨些開放性題目,時常考考他們。這極大地培養了呂志濤的開放性思維。
高中時第一次見到化學實驗室,少年呂志濤頗為好奇。
化學老師白深炳是個經驗豐富的中年教師,即使是簡單的化學實驗,也能讓大家興致盎然地參與其中。
而作為班主任,白深炳更是與呂志濤有著深厚的師生情誼。上大學后,呂志濤還與他保持通信,告知老師自己俄文學不好的苦惱,白深炳回復兩三封信件,鼓勵呂志濤戰勝困難,“他鼓勵我說‘你是個聰明的孩子,沒問題的’。”
當時,呂志濤還很喜歡代數課,每次考試都在95分以上。2006年看望當年的數學老師時,年邁的老師一下子叫出他的名字:“呂志濤,我記得你啊!”勤奮與創新塑造人才
“知識改變命運,成才必須勤奮,只要努力,都會有希望。”呂志濤把“勤奮、創新”掛在嘴邊,曾在多個場合,向年輕人分享他的座右銘:“勤奮學習,創新工作。”
如果沒有勤奮學習,呂志濤或許還是貧困山村的一個普通農民。
他深知,條件并不優越的自己,絕非天才,但幸運的是,他憑著努力學習,遇到機遇,把握機遇,“如果不是我勤奮學習,實力強,老師們也不會一直推薦我、幫助我。”
時代賦予每一代年輕人不同的使命,但變化中終有不變。呂志濤鼓勵年輕人,在重擔面前,要做好準備,勤奮學習,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創新的學習和工作,要學得深,學得活。
中學時,呂志濤活學活用的本領很高,“雖然沒有參考書,但是把書上知識真正理解了,把老師講的知識點理解了,就能舉一反三了!”
當時學習的很多內容需要牢牢記住,比如定理,是解題的基礎,但呂志濤不主張死記硬背,“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而不是死讀書、光背書”。
至今,他甚至給自己夫人帶過的學生的孩子輔導高中數學題,“我還是能夠解出來,因為理解了的東西在大腦里,記憶很深刻。”
在高中時,他在校園里參加了美術興趣班,偶爾畫畫圖。老師們夸贊他畫得好,后來大學報專業時,就報了需要繪畫基礎的建筑學。上學后才發現,原來相比其他底子好的同學,自己畫得并不算好。
后來,呂志濤雖不在建筑學專業,但仍一直勤于練習,在第一學期的美術課上,甚至有很多素描作品被老師留了下來作為參考樣本。
從小,呂志濤外語課學的是英語,上大學時,學校改學俄語了。全班只有2個同學從未接觸過俄語,呂志濤就是其中一個,連33個俄文字母都不認識。
可是,俄語老師卻總是提問呂志濤。這讓從小就是優等生的呂志濤有些難為情,還為此哭過鼻子。從此,他幾乎每天捧著俄文詞典,關鍵詞就用紅筆畫出來背,擴大詞匯量和知識面。100多頁的俄文詞典,他反反復復翻看。研究生階段,呂志濤閱讀俄文文獻就和中文文獻的速度一樣快了。
在呂志濤看來,勤奮學習是基礎,而目的是創新工作。平日里,他鼓勵學生們觀察、思考,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放過任何創新的突發奇想。
履職要有自己的“獨門秘籍”——在呂志濤的床頭,常年放著圓珠筆連帶活頁紙,一旦突發奇想,就算是半夜,他也會爬起來記下,以防隔天醒來忘記了靈感。
讓他的博士生們感佩的是,即使早已過了古稀之年,但學術討論中,呂志濤每每總能提出讓人耳目一新的點子,“背后就是老師總在堅持每天閱讀國際一線的論文文獻,這是他保持了多年的職業習慣”。
上世紀80年代末期呂志濤修建南京電視塔時的故事更是傳誦至今。
設計人員向呂志濤請教結構設計方案的可實施性,他用加拿大多倫多電視塔的案例類比,確認方案成立。除了介紹其空間結構、受力性能、預應力設計和施工外,呂志濤還提出必須在他們方案的基礎上,配預應力鋼筋并加設橫梁,以提高抗風、抗裂能力。
設計人員都驚訝了,一個不接觸電視塔的人怎么懂這么多?“我常看國外雜志,PCI雜志(美國預應力混凝土學報)有一期就對多倫多電視塔的設計和施工有專門介紹。”
豐富的閱讀,使得他能夠快速把握前沿信息,創新的思想如泉水噴涌。
與預應力結緣以來,呂志濤的研究方向常常是國內最早的,甚至是國際領先的。在呂志濤的帶領下,如今的東南大學預應力學科是中國預應力領域的一面“旗幟”,矢志于“讓中國成為世界預應力的中心”。
唯有腳踏實地,真槍實干,才能收獲人生碩果。呂志濤從勤奮中受益,也愈發討厭投機取巧、弄虛作假之風,“現在社會上的不良浮躁風氣,年輕人不可沾染,應該早日學會勤勤懇懇做事、實實在在做學問”。
在他看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勤奮比天才更重要”。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