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2月7日報道 外媒稱,20年前,泰勒·熊和他的父母住在毛澤東思想領導下的公社里。如今,這位28歲的科技企業家自愿住在緊挨北京硅谷的一個500人的共享社區里。熊有兩雙鞋,外套不超過10件。他沒有車,出門用滴滴打車。他的哲學就是:能租,何必買?
彭博社12月3日報道稱,20多年來,面對越來越大的貧富差距以及放緩的經濟增長,數以百萬像熊這樣的人發現自己無法接受大城市的生活方式。他們拒絕現代生活方式的消費者陷阱,而選擇分享型經濟。對分享的接受程度比西方同齡人要高出許多。在最近的一份調查中,尼爾森發現,94%的中國人愿意分享,而在北美這一比率則為43%。這使得中國人成為對分享型經濟這一理念接受程度最高的人群。
報道稱,吃睡在公社的歷史反諷在熊身上并沒有消失,他說:“這可能有點奇怪,畢竟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被迫居住在國有公社中。這其中的差別就是,現在我自愿選擇住在這里,這也是我覺得開心的原因。”
像熊一樣,全中國有將近5000人搬進了叫“You+”(優家)的青年社區。這一名字意為啟發年輕人無限擴展眼界。他的社區位于一所破舊的學校中,青年社區會開展商業研討會,幫助人們創業。眼下社區正試圖創建一個數據庫,以進行技能和關系匹配。約有60家定位北京的創業公司在研發移動游戲和促進睡眠等方面的服務。
類似You+的運動最早出現在西方,一些名叫“共有”(美國)、“哥本哈根之巢”(丹麥)和“森德”這樣的新興公司向年輕的都市人兜售“同居”的生活方式。在智能手機巨頭小米公司創始人雷軍的支持下,今年底,You+項目在中國會有將近20個類似社區,其中大都位于北京、上海和廣州這樣的大城市。
每月只要500元,You+居民便可以得到一個帶洗手間的私人房間,一個可以做辦公室的協同工作空間,以及包括酒吧、迪廳和游戲室在內的娛樂設施。
“我們不用再通過給一個公司打工很多年來積攢資金。在這樣的地方,年輕人能夠以非常少的開銷來實踐他們的創業想法。”36歲的You+創始人蘇菂說。蘇菂和老婆一起住在熊的社區里。“我們會遇到新人,不斷得到新想法,這也是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接受它的原因。”
報道稱,像熊所認為的那樣,正是中國的公社歷史和他們這代人對社會和經濟變革的接受程度驅動著分享型經濟的快速增長。分享型經濟是一個沒有明確定義的概念。它被普華永道描述為通過出租未充分利用的資產,例如利用率不高的汽車或是經常沒人住的公寓,來賺錢的一種方式。熊說,群居恰好屬于這一范疇。
“當人們在這樣的空間里互相交換意見時,會有一種腦力分享的元素在里面。”他補充道,“從某種意義上講,大腦也是一個未充分利用的資產。”
報道稱,在最新的經濟發展五年計劃中,中國官員強調,分享型經濟是幫助中國順利走過以出口為主導的增長轉向以消費為主導的增長這條艱難道路的一種方式。普華永道說,到2025年,中國的分享型經濟將從如今的150億美元增至3350億美元。
“分享型經濟是最新登上世界舞臺的一種經濟體系。”《零邊際成本社會》一書作者、經濟學家杰里米·里夫金說,“資本主義這個家長已經養育出這個新生兒,培育它成長并讓它找到自己的新身份。”
報道稱,熊自身的變化反映出這一代人在對待財富、社會地位和幸福等問題時的態度轉變。在中國的奔騰年代,年輕男女蜂擁至蓬勃發展的沿海城市,人們開始得到父輩未曾企及的物質財富:公寓、汽車、美妙的度假。最初,熊也和他們差不多。他在中部城市重慶長大,之后又到沿海省份江蘇學習食品科學和食品工程。后來,他成了班上為數不多的在跨國公司工作的畢業生之一。
在上海的口香糖制造商箭牌公司做了兩年管理之后,熊覺得這種你死我活的廝殺并不適合他。他動身前往國外學習經濟學。去年,他在北京創建了一家比特幣創業公司。
“要是過去,我會一直待在五星級賓館里。”熊說,“現在我會待在小空間里,但我覺得這不見得是一個退步。這并不能定義你的社會地位。”(編譯/文怡)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