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一霞和丈夫樊繼志,在自家房前握著小路(中)的手
現代快報記者 徐洋 攝
“兒啊,你吃飯。”昏黃的房間,范一霞給坐在床邊的小路端上一碗熱騰騰的山芋粥。小路低著頭,反應有些遲緩。范一霞將筷子放在他的手中,又牽著他的手放在碗邊。看著眼前這個28歲的兒子,范一霞眼里流露出來的感情,很復雜。
28年前,連云港市海州區新壩鎮魏口村的樊繼志,將路邊撿來的嬰兒抱回了家。盡管知道他雙目失明,智力也有障礙,夫妻倆卻沒忍心放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耗費巨大心力將小路養大。兩夫妻也曾有過猶豫,但面對這條離開了自己就很難生存的生命,他們始終放不開手。
通訊員 秦緒偉
見習記者 鄧月
現代快報記者 王曉宇
28年前的選擇
鄰居抱來的失明棄嬰,她主動收養了
天剛下過小雨,樊繼志家門前唯一的一條路格外泥濘,遠遠看去,院子里正站著個男孩。兩只手緊緊地握在一起,微微顫抖,穿著粉色帆布鞋在泥巴地上局促地腳踏,感覺到周圍有人走近,他不禁往后退了幾步。雖然低著頭,但他深陷、緊閉的眼窩卻還是格外引人注目。
不用指認,你就知道了,這就是樊小路,小路邊撿來的“盲傻兒”。
小路的爸爸樊繼志今年64歲,媽媽范一霞今年62歲。兩位頭發半白的老人得知現代快報記者要來,早早在泥巴路上鋪滿了干爽的稻糠,“你們當心腳下,全是泥,真是不好意思。”走進院子正對大門的房子里,墻上很多從屋頂蔓延下來的裂縫。“這房子如果下場透雨,刮場大風,就要倒了。”去年樊繼志的姐姐回家過年,實在看不下去這間房,才出資幫他在院子前不遠處建了個小平房。
回憶起當年,范一霞覺得,留下小路是做母親的天性使然。
1987年5月24日,鄰居家一個15歲男孩,在路邊撿到一個哇哇要奶吃的嬰兒。恰逢范一霞剛生出第二個女兒,正坐月子,鄰居就把這個小孩送來了。范一霞回憶,第一眼見到這個小孩時,肚子上的臍帶還沒脫落。“他外面蓋著一條大毛巾,里面包著兩條小被子,里面夾了10塊錢,還有張小紙條寫著,小孩出生于5月18日。那個時候就看出來小孩的眼睛好像不太好,一只眼始終睜不開,另外一只眼向外凸出。”但想著自己有奶水,多一個也沒什么,范一霞就把小嬰兒留了下來。
到醫院檢查發現,果不其然:小路的眼睛治不好了,天生眼盲。
28年的堅持
曾把孩子送走,最后舍不得又接了回來
“慢慢長大以后,發現他不僅眼睛不行,生活也不能自理,小時候還會說話,但到15歲以后,一句話也不說了。”這讓貧窮的夫妻倆有點措手不及。
小路5歲左右的時候,因為實在沒人照顧,家里將小路送到城里的福利院,但一個星期后,又把他接了回來。“去看他,發現他被綁在福利院的床上,因為不會自己吃飯,全身上下都掉滿了飯粒,整天大叫‘媽媽,帶我回去’。我怎么忍心呢?又把他接回來了。后來,我們又送小路去上盲人學校,結果他生活不能自理,在那里兩個月,老師錢都沒收就把他送回來了。”從那以后,小路基本沒有走出過前后左右不超過百米的院子。
一天又一天,轉眼就是28年,老兩口終于拼拼湊湊養大親生的三個女兒,一個小兒子,如今兒子女兒們都出門去了,本可以松一口氣的兩位老人還要為小路犯難。
小路眼睛看不見,也不說話,身邊一直要有人照看。他鬧脾氣不吃飯,他們得把飯端到他的面前,看著他吃下去。小路大小便不能自理,隨時隨地都需要換洗。“有時候一天要洗四五套被單,隨時臟了就要洗,不然就干不了,沒法給他換,到冬天被子根本曬不干,只能靠在村里借被子過活。”多少年過去了,小路的狀況是一日不如一日,兩人有時也會抱怨,不知道這么多年的力氣都使到哪里去了。“以前氣著也說18歲以后就讓他去要飯,結果還是舍不得。”
誰能來接棒?
老兩口身體不好,以后誰來養小路呢?
鄰居樊繼科告訴記者,小路是他看著長大的,忙不過來時,鄰居也會幫忙做做農活,幫襯家務,但這解決不了問題。當初撿到小路的15歲男孩樊士照,現在已經四十幾了,剛從外地回來,他也表示,“家里當初看小孩眼睛有問題,不想養,沒想到他們接下來了,還堅持這么多年。”如今,隨著年紀日漸增長,樊繼志夫婦覺得越來越力不從心。樊繼志有腦梗阻,范一霞腰椎間盤突出,家里雖然有些地,但只能雇人干活,全家上下的支出只能依靠范一霞在城里每天綠化賺的50元錢。以前老母親在時,還可以搭把手,4年前老母親去世,家里僅有的兩口勞動力還要騰出一個照顧小路。
還有親人的不理解,是老兩口心頭的一根刺。樊繼志的親生兒子今年22歲,在外地找工作,他告訴記者,他對家里的狀況感到很無奈。“家里窮就不說了,還有個小路,以后要找媳婦了,這個情況誰愿意啊。”
未來,是樊繼志最不愿意提及的字眼。雖然因為小路情況特殊,村里給他辦了低保,但這完全不能解決問題。“城里的福利院不愿接收他,也沒有好心人愿意繼續撫養他,就算是花2000塊錢給他找保姆,都不一定能找到。”說著說著,樊繼志的眼眶濕潤了。“我們在的時候還好,反正是農家人,自己的莊稼自己吃,有我們一口飯,就有他的,餓不著,但以后呢?”
“如果以后孩子們生活條件好了,就把小路給他們養,如果他們的生活條件都不好,那就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目前,樊繼志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找到一個好心人,能帶小路去大醫院看看,再接下老兩口的接力棒,把小路養下去。
樸實農民用28年行動
譜寫人間大愛
[推薦人]
連云港市海州區新壩鎮魏口村村民 夏桂榮
推薦感言
在村子里,樊繼志一家并不起眼,他家的經濟條件不算太好。但就是這么一個普通人家所做的事情,卻讓我們村民刮目相看,讓我們感動。
28年前的一天,樊繼志一家收養了一個被人遺棄的孩子。從此,這個雙目失明而且還有些癡呆的孩子就成了他們家的一員。與很多人家添丁帶來的無限喜悅不同,這個名叫樊小路的孩子,給樊繼志一家帶來更多的是麻煩和負擔。
雖然很多村民一開始都不理解甚至還有嘲笑,但樊繼志和老伴范一霞始終沒有放棄樊小路這個孩子。不僅如此,老兩口對樊小路比自己親生兒子還要好,樊小路在“父母”的呵護下,雖然什么也看不見,卻也漸漸長大。
樊繼志自己還有四個子女。之前父母在世時,一家9口人全靠僅有的一點薄田,三間漏雨泥房,生活相當艱苦。長期的操勞,使樊繼志患上高血壓、腦梗阻,老伴范一霞也患上腰椎間盤突出。就是這樣的一個家庭,在風雨飄搖中,他們始終在互相堅守,為了一個沒有一點血緣關系的人,付出了其他人難以想象的愛,這一點讓我非常感動。
這么多年,樊繼志老兩口堅持的是一份真情,堅守的是一份信念。樊繼志,一個普通而又樸實的農民,用28年的行動譜寫了人間真情,筑起了血脈至親,展現了善良真誠。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