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5年中,在城鎮化迅速發展的同時,政府也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保持農村健康有序發展,積極推動新農村建設。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問卷對2802人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58.5%的受訪者覺得過去5年里家鄉變得更美了。42.9%的受訪者認為過去5年中,家鄉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得到了合理的協調。53.3%的受訪者認為城鄉差距在縮小。
參與調查的受訪者中,65.3%來自城鎮,33.1%來自農村。
58.5%受訪者覺得過去五年里家鄉變得更美了
調查顯示,58.5%的受訪者覺得過去5年里家鄉變得更美了,33.1%的受訪者覺得沒有太大的變化,5.2%的受訪者覺得變差了,3.2%的受訪者不好說。
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的王昌維告訴記者,在基礎設施方面,農村這幾年最大的變化是通公路了。“以前人要走兩三個小時的路程現在基本上幾十分鐘就可以坐車到了,農村的房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小洋房越來越多,基本上已經見不到瓦房木房”。
中國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邱華麗的家鄉在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懷玉鄉,邱華麗介紹,得益于周圍有三清山景區,鄉道兩邊的房子都被裝修成了統一的樣子,村里的人覺得,很有“都市的范兒”。
家鄉在哪些方面變好了?調查中,排在前幾位的分別是經濟發展(58.9%)、基礎設施(57.7%)、生態環境(42.8%)、公共服務(39.2%)。21.5%的受訪者認為家鄉政治環境變好,20.7%的受訪者認為精神風貌有改善,12.4%的受訪者看到家鄉文化傳承方面有好的變化,5.8%的受訪者覺得沒有變好。
河南省某縣的李斯(化名)在縣城上班,經常回農村老家,他感覺,在城鎮化不斷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家鄉的面貌確實有了很大的改變。“很多鄉鎮在蓋一些樓房,規劃社區點,這些社區的供水、供暖、道路等方面有很大改善。小區條件很好,是農村很多家庭為孩子結婚買房的首選”。
王昌維感受到,近幾年,可能與周邊區縣的工業廢氣排放有關,氣溫升高明顯,“以前冬天的時候,雪可以積淀到河邊,現在連1000多米的高山上面都沒有積淀著的雪了。但是現在很多村民不燒煤,改用電用氣或者太陽能,這對農村的環境是有好處的”。
談到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兩者間的關系,42.9%的受訪者認為過去5年中,家鄉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得到了合理的協調;28.4%的受訪者認為家鄉只搞經濟,忽略了生態保護;13.8%的受訪者認為家鄉生態環境變好了,經濟沒有搞上去;10.9%的受訪者認為兩者都沒有發展好。
邱華麗說,家鄉每年都有新的變化,但是在最開始的幾年,發展上不注重生態環境,“我們村里有一條玉溪河,旁邊建有磚廠和水泥廠,污染特別嚴重,導致河水各項指標超標,根本沒法飲用和使用,河旁邊的村子里的莊稼都很受影響。后來,鄉里特地建了自來水廠,讓村民喝從高山上引的自來水,廠子也因污染問題被關,近兩年,河水水質才慢慢變好”。
李斯介紹,今年河南的產業集聚區,吸收了一些南方的服裝加工企業,很多家庭婦女可以去打工,月收入三四千元。但是環境污染也嚴重了。“10年以前水都是清的,有水就有魚,藍天白云經常見,現在很難見到了”。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張玉林長期進行農村環境問題研究,他認為,農村的環境問題 “迫切需要治理”。張玉林介紹,目前突出的問題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普遍的面源污染,也就是已經深深植根于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過程的大量污染物排放;二是鄉村工業的點源污染,大量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質威脅到當地農民的生計和身體健康;三是那些資源開采型鄉村的生態破壞,嚴重者造成水源枯竭、土地沉陷、房屋坍塌。
張玉林指出,以營利為大的企業最在意的是政府和政府官員的“支持”,并不太在乎生態環境和其中的村民。村民一般缺少知情權和保護環境守衛鄉土的意識,也缺少維護自身利益的能力,各方監管“失靈”,“惠民工程”往往達不到“惠民”的效果,治理的速度趕不上污染和破壞的速度,建立起有效的監管保護體系和財政保障體系迫在眉睫。
53.3%受訪者感覺城鎮和鄉村的差距在縮小
大家對自己家鄉的未來有什么期待?調查顯示,67.1%的受訪者希望人們收入提高,63.8%的受訪者期待生態環境改善,58.2%的受訪者希望經濟繁榮,48.6%的受訪者希望文化生活豐富,42.2%的受訪者希望人們精神狀態健康積極,41.4%的受訪者希望政治清明。
邱華麗也指出,家鄉很多土地荒蕪,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隨著各項建設和生活水平的發展,空氣質量的確是變差了,車輛多了,粉塵污染比較厲害。“希望家鄉能夠注重生態保護,借助于天然的自然資源發展生態旅游”。
王昌維認為,洋房比較現代化,外觀上比較整潔干凈,但是以前的木房瓦房也不能完全地被消滅,它們承載了很多人的記憶。“現在有一些古鎮,把原來的建筑保護起來給大家的記憶留一個空間,我覺得這個很有必要,希望家鄉在發展過程中也要注重文化的傳承”。
調查顯示,83.0%的受訪者愿意去鄉村旅游,7.5%的受訪者認為不愿意,9.5%的受訪者覺得不好說。
“我去過一些鄉村旅游地,東西比較新鮮,現宰的雞、現抓的魚、瓜也是現摘的,體驗非常好。”李斯認為,搞鄉村旅游應該順勢而為,首先要交通發達,其次得真正有資源,不能只是官員的政績工程。“旁邊武安縣的鄉村旅游發展一種特色農業,種了蓮藕,開花的時候很好看,再種植一些其他好看的作物,是周末放松的好去處”。
調查中,53.3%的受訪者感覺城鎮和鄉村的差距在縮小,33.8%的受訪者認為拉大了,12.9%的受訪者覺得沒有變化。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