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制圖/高俊夫
剛剛過去的這個雙十一,網民的網購熱情之高令人驚訝,以第一個100億為例,前年達到該成交額花了近六個小時,去年耗時38分鐘,但今年僅用了12分28秒。截至12日凌晨,阿里旗下的天貓“雙十一”銷售額已達到912.17億元,超過去年全天的571億元。天量銷售額甚至引起了廣泛關注。公眾對此怎么看?本期“京報調查”(新京報與清研智庫聯合推出)就此展開調查。
旁邊評論
“買買買”就該“剁手”嗎
當“剁手黨”們用諸如“雙十一最該打折的是什么?答案是自己的手?!敝惖亩巫踊ハ嗾{侃時,這究竟是對非理性消費的一種擔憂,還是表達一種“我買我驕傲”的歷史參與感?
有大數據顯示,時常網購的消費者占了雙十一買家的大半,他們會把很長一段時間內的消費需求集中在雙十一這一天來釋放,盲目跟風消費的情況的確存在,但并不占多數。比如,雖然“京報調查”的結果顯示僅有20.3%的受訪者表示并未在雙十一購物,有近80%的受訪者參與了雙十一網購。但從數據中也可以看出,有過五成的受訪者表示,只是買了一些早已看好的必需品,專等“雙十一”這一天打折時來購買。
誠然,“理性消費”并非陳詞濫調,但也應看到,隨著消費市場的逐漸成熟,現在的消費者也早已在長達幾年的雙十一大戰中“歷練”得越來越精明。
新京報評論員 閆曼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