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北京城市學院順義新校區,實訓教室內擺放著一個民航客機模擬實驗艙。
媒體正在參觀民航客機模擬實驗艙。這個實驗艙完全按照真機標準設置,長17米,寬5.64米,高2.77米。
23日,北京城市學院順義新校區比老校區大20倍,學校工作人員在校門口掃雪。
從位于西三環六里橋的家,搬到東北六環外的順義楊鎮,劉煦沒有猶豫太久。
這位北京城市學院負責學生工作的教師,在學校搬入新校區、需要教師開展學生工作之際,帶著愛人和3歲多的孩子一起搬到了順義。
和她一起的還有4名同樣常駐順義的教師。另有200多名教師,每天乘坐校車往返于位于北四環的北京城市學院中關村校區和順義校區之間授課。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大背景下,即將從擁擠的核心城區搬入郊區新校區的,除了北京城市學院,還有北京工商大學和北京建筑大學。
據統計,今年9月開學,上述三校已經有6600多名學生在新校區開始了讀書生涯。
這一數據還將繼續增加,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有序疏解核心區的高等教育、中職教育和成人教育規模,推動部分教育功能有序遷出。
同時,京津冀三地之間教育部門也會逐步通過合作辦學、學科共建、教師掛職交流等模式,推動建立健全區域教育合作機制,引導教育資源優化布局。
5000人進駐順義校區 晚上能看星星
李一碩家住豐臺,在北京上大學,卻兩周回一次家。
今年9月,他被北京城市學院信息系統與信息管理專業錄取,正逢北京城市學院順義校區一期投入使用,李一碩和其他2015級新生一起來到了順義新校區。
“你知道這里有多漂亮嗎?”見慣了市內擁堵的交通和霧霾,23日李一碩看著校內的雪景說,在順義的夜晚他經常能看到群星閃爍。
與他同時搬入新校區的,還有主管學生工作的教師劉煦,與學生不同,她家中還有一個三歲多的孩子,離不開父母。
“學校搬到新區后,學生工作必須跟得上”,最終,劉煦舉家從西三環的六里橋,一路向北搬入東北六環外的順義區楊鎮,“愛人孩子都來了”。
與她一起的還有4名教師,僅一名單身,“適應之后,感覺生活上產生了很多質的變化”,劉煦說,她已經適應了順義校區優美的環境,和淳樸安逸的氛圍。
變化始于2015年1月,據北京城市學院黨委書記、校長劉林介紹,圍繞京津冀一體化和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任務,該校制定了疏解目標與階段任務。
一方面,該校采用新機制、新模式完成了原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順義一職、汽職三小合并以及劃轉入北京城市學院的工作,劉林說,同時也完成了順義新校區一期建設,利用暑假對道路、綠化、水井、電力等基礎設施,以及實驗實訓室等教學設施、信息中心、宿舍等工作生活設施的改建、增擴、新添等。
劉林說,9月份開學后,順義校區(一期工程)已經有2015級新生和2014級部分老生共計5000余人進駐,主要是信息技術類、文化創意類、國際商貿類、現代服務類、城市建設與環境管理及城市交通運營服務類、航空服務類學生,和專、兼職職工近千人。
校園發展升級 學生住進“山景房”
對于北京城市學院來說,劃轉并校和學生遷入新校區,只是開端。
新校區內配備了充足的教室、操場和部分專業的實訓室。比如,空乘專業就在實訓二號樓專享了一間面積約200平方米的實訓教室,里面擺放著民航客機模擬實驗艙。
這個實驗艙完全按照真機標準設置,長17米,寬5.64米,高2.77米。艙體外部是形體教室,可以訓練學生坐、端、站、走等服務模式,內部則是完全與實際機艙一樣的訓練艙。
空乘專業的學生大一學習完理論課后,就能到模擬艙接受實際訓練。空乘專業教師張超說,去年大一的學生搬到新校區之后大二,正好趕上能使用這個模擬艙。而空乘實訓基地里,還同時擺放著199個各型號的飛機模型。
寬闊與擁擠,是新校區與老校區的鮮明反差。“老校內的空間很狹窄,學生公寓都不夠”,北京城市學院黨委辦公室主任鄭顯松說,過去多年,學校只能在校外兩公里到四公里的地方尋找合適的房屋,來解學生住宿問題,學生上課需要坐公交車往返。
鄭顯松說,搬入順義后,意味著學校有了更多的發展空間,“校園環境、建筑設備都有了升級改造”,他笑稱,環境優美的校區是“山景房”,讓人放松,有利于教育教學。
校車往返學校和地鐵站 半小時一班
由于還有部分教師需要往返于老校區和順義之間授課,北京城市學院開通了專門的校車路線,“每天三趟,最早的六點一刻就要從市里出發”,鄭顯松說,這意味著有的老師5點多就要起床出門。
不過,順義校區也有5趟班車,每周四、五往返于學校和地鐵站,“每半小時一趟”,李一碩說,地鐵一個小時之內就能進城,感覺很方便。
根據該校目前規劃,2016年9月將完成二期工程,屆時會從城區疏解近萬名學生;2018年三期工程完工后,全校2.3萬名本科、專科學生將全部進駐順義。
位于北四環的中關村校區,則會成為“聚人少、效益高”的研發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不再承擔任何教學功能”,劉林說,而是改建為公共服務性質的創業孵化園區和研發基地,將引入3D打印研究院、國家第三代半導體研究院、亞洲文化設計中心等項目。
他還表示,上述園區的孵化成果和研發成果最終要落戶順義,使位于中關村核心區的研發園區與順義楊鎮區域發展形成良性互動,從而在疏解2.5萬名師生的基礎上,間接帶動現有市區產業人口3萬-5萬人至順義楊鎮,打造一個首都主城區城市新興服務業轉移、人口疏解的示范工程。
對話
京津冀教育部門已簽協作框架協議
組建“京津冀高等學校聯盟”,促進高等學校優質教學、科研資源共享
北京市聚集著大量優質教育資源,其中又有大量聚集在中心城區,隨著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的啟動,以及京津冀協同發展大背景下,北京有何疏解任務?未來又將如何與天津、河北協同發展教育資源?23日,市教委委員、新聞發言人李奕進行了解答。
市屬高校疏解已有階段性進展
新京報:北京市教育功能疏解的任務是什么?
李奕:主要有三個,首先是有序疏解部分教育功能,這要嚴格控制高等教育辦學規模,大幅壓縮中等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規模,推動部分教育功能有序遷出,加強教育人口調控。
其次是服務保障首都核心功能,要統籌配置各級各類教育資源,推進教育資源空間布局調整,推動中心城區教育布局優化提升,提升市行政副中心教育配套保障水平。
最后,我們也要與天津、河北一起推動教育事業合作發展。發揮首都教育資源優勢,推動建立健全區域教育合作機制,引導教育資源優化布局,加強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基礎教育領域的合作。
新京報:目前教育功能疏解進展如何?
李奕:市教委成立了專項工作組,加強對所承擔疏解任務的組織領導,同時在疏解工作中,區縣高度重視,在整合院校劃轉至市屬高校、學校教職工分流和人員安置問題,以及在學校土地征用、基礎設施和配套建設等方面也給予了大力支持。
目前市屬高校疏解項目取得階段性進展,比如北京城市學院對原北京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的劃轉接收,就順利完成了編制調整、學生劃轉、人員安置、資產轉移、招生安排等工作,保證正常的教育教學和管理秩序,維護學校的安全穩定。
新京報:學校搬遷需要資金支持,這方面如何解決?
李奕:包括財政撥款和學校自籌兩個方面。
比如北京城市學院通過市、區專項資金支持項目和學校自籌,共計投入近1.5億元對順義校區基礎設施、教學設施、生活設施進行了初步改造。
同時,市級財政給北京工商大學追加636萬元,用于新校區校園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還批復了專項經費10291萬元支持北京建筑大學大興校區校園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目前,該校1.4萬平米的學生宿舍和新食堂已竣工,體育館等設施正加快建設,行管樓正在發改委辦理核準。
中等職業學校教育不再校內擴建
新京報:教委采取了哪些措施來服務和保障好首都的核心功能?
李奕:一方面我們通過市級統籌教育資源配置,引導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合理流動。
具體措施包括完善落實義務教育階段免試就近入學政策,建設城鄉一體化學校、市級統籌優質普通高中教育資源、擴大農村專項計劃以及“雙培”、“外培”計劃平均分配到各區縣等措施化解郊區學生向中心城區流動。
另一方面,確定北京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中教育部分目錄,嚴格執行2014版《目錄》各項規定,切實控制教育規模增量。同時,在2015版《目錄》適用于城六區部分,新增一條“中等職業學校教育不再校內擴建”。
北京8職教集團已與津冀院校“串聯”
新京報:京津冀協同發展大背景下,三地教育部門將如何協作?
李奕:我們會發揮首都教育資源優勢,推動建立健全區域教育合作機制,引導教育資源優化布局。
目前,市教委正積極推動教育部與三省市教育部門組建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聯席會議制度,搭建教育協同發展的對話平臺。
近期我們已經與河北省教育廳簽訂《京冀教育協同發展對話與協作機制框架協議》,與石家莊市簽署《教育合作框架協議》,啟動北京-唐山優質教育資源合作項目。
新京報:京津冀三地教育協同目前有哪些成效?
李奕:主要是鼓勵扶持在京高等學校通過合作辦學、學科共建、教師交流掛職等多種模式,開展區域教育合作,也組建了“京津冀高等學校聯盟”,促進高等學校優質教學、科研資源共享。
比如今年6月,北京工業大學、天津工業大學、河北工業大學三校聯合正式成立“京津冀協同創新聯盟”,三校會通過師資共享、聯合培養、智庫建設、產學研合作等方式開展深度合作。
同時我們也支持京津冀職業教育統籌發展,優化學校、專業布局。目前北京的8個職業教育集團已經與天津、河北的同類型院校開始“串聯”,共同研究教學方案,還將與企業溝通,讓人才培養滿足企業需求。
新京報:除了學校聯盟外,北京優質教育資源如何向周邊輻射?
李奕:我們會以北京數字學校作為主要載體,推進優質基礎教育資源向北京周邊地區輻射,從而推動進行一體化學校、集團學校、聯盟學校在課程教學、文化建設、師資隊伍等方面共建共享。
共享優質課程資源的合作交流形式也會進行創新,比如北京數字學校為唐山市開通1萬個教師賬號,免費提供北京數字學校課程資源。還開通了微課應用平臺,在唐山市遴選10所試點學校開展微課和翻轉課堂應用試點。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黃穎
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