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解首都教育功能,會給北京高校的發展帶來哪些契機?多所高校已做出部署。對這些高校而言,疏解絕不是簡單地把校區搬到郊區,而是利用郊區更大的空間為學生搭建更好的教學、生活、休閑等硬件設施,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優秀人才。近幾年,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建筑大學、北京工商大學等高校積極響應京津冀協同發展、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政策,分期疏解學生到新校區。其中,北京城市學院預計在2018年將2萬名本專科學生全部疏解到順義新校區。
北京城市學院順義建新校區
北京城市學院的中關村老校區在北四環中關村大街附近,教學區相對集中,宿舍區較為分散,學校多數學生在此校區就學,由于地處交通要塞,早晚高峰經常造成北四環路擁堵,給周邊交通帶來了很大壓力。自2015年1月以來,北京城市學院著手疏解工作,制定了階段任務。
學校領導在多次實地考察后,決定將新校址選在順義楊鎮,這填補了北京東北部無高校的空白。
新校區建成后,老校區如何運用?據了解,北京城市學院中關村校區將不再承擔任何教學功能,而是改建成為公共服務性質的創業孵化園區和研發基地,3D打印研究院、國家第三代半導體研究院等項目將陸續入駐。
如今,順義校區(一期工程)已入住2015級新生和2014級部分老生共計5000余名。目前,順義校區正在申報二期工程(宿舍、圖書館),將在2016年9月完成二期工程,屆時將從城區疏解近萬名學生。到2018年三期工程完工后,2萬名本科、專科學生將全部入駐順義。
學生從教學設施升級改造中獲益
23日,北京青年報記者來到北京城市學院位于順義楊鎮的新校區。在大雪的映襯下,灰色的教學樓與磚紅色的實訓樓、宿舍樓顯得十分氣派。
北京城市學院黨委辦公室主任鄭顯松介紹,學校對新校區的教學樓、實驗室的升級改造下了不少工夫,為了發展航空服務專業,學校特意建了一棟四層的空中乘務實訓基地。北青報記者進入實訓基地一層,立馬被一個民航客機模擬訓練艙所吸引,實訓基地教員張超老師告訴北青報記者,這個模擬訓練艙長17米,寬5.64米,高2.77米,是按照實際客機的格局進行打造的。她說:“來到新校區后,學校為了提升學生專業的實操能力,投入重金引入了這個民航客機訓練艙,學生能直接在客機內進行模擬訓練,這對學生的專業學習而言大有裨益。”
航空服務專業15級新生朱瑩在入校時便感受到了這個“福利”,她說:“在模擬訓練艙里,我們從如何把乘客的行李擺放到貨架上開始學習,有利于我們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另外,由于學校的順義新校區靠近首都國際機場,航空服務專業的學生能利用地域優勢去機場實習,這也給學生的就業提供了保障。
部分教師舉家搬到順義定居
對新校區的建設,不少教師也參與其中。在新校區建設的初期,學工處教師劉煦等骨干教師就投入到了“新家”的建設中。“家人都非常支持我的工作,最終決定一起搬到順義。”在第一批參與新校區建設的五名骨干教師中,除了一位單身教師外,其他三位教師都和劉煦一樣,舉家搬至順義。對此,學校對教師的租房費用進行了相應的補貼。另外,學校也為教師子女解決了入學的難題,目前,劉煦三歲的孩子已順利進入楊鎮中心幼兒園學習。
除了教師,不少學生也經歷了學校新校區的建設。物流管理專業的大三學生張棟是原北京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在學校并入北京城市學院后,他的歸屬感反而更強。“我去年9月份就搬到這個新校區了,算是見證了‘新家’的成長。”現在,“新家”的教學樓、宿舍樓等硬件設施都已建設起來,即將畢業的張棟十分不舍,“剛融入‘新家’就要離開,真希望自己還能在學校多待一段時間。”
本組文/本報記者 李夢婷
圖片來源/北京城市學院
核心
加強教育領域協同發展頂層設計
除了北京城市學院以外,北京建筑大學、北京工商大學等高校也在積極進行疏解工作。目前,北京建筑大學將五個學院的大四學生留駐大興校區,共完成1003人的疏解工作,學校預計在年底實現全年疏解學生1100人的第一階段目標。北京工商大學的大一學生則已全部到良鄉新校區學習和生活,學校預計在2017年底繼續疏解2000名學生。
市教委委員李奕表示,教委將繼續落實協同發展的任務,有序推動疏解項目,并加強教育領域協同發展的頂層設計,統籌謀劃首都教育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定位和措施。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