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杭州市拱墅區大塘巷社區老來樂會館,一群老人正圍坐在一起下象棋。 肖娜 攝
中新網北京11月21日電 (張尼) 21日,由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主辦的“中國社會養老創新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辦,眾多來自民政部門、養老產業的專業人士參會。論壇上,專家強調,中國的養老產業是前景廣闊的朝陽產業,針對產業自身特殊性,政府需要精準扶持、補齊短板。同時,中國低齡老人群體龐大,將構成養老服務產業主要消費群體。
統計數據顯示,從2015到2035年,中國將進入急速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口將從2.12億增加到4.18億,占比提升到29%。老年人口增長快、規模大,高齡、失能老人增長快,社會負擔重等成為中國人口老齡化顯著特點。
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吳玉韶在本次論壇上發言強調,中國擁有老年人口眾多,養老產業前景廣闊,具有環境好、政策優、需求大三大特點,但市場在養老產業發展中卻缺乏調研的基本功。
“我們對養老服務業市場有效需求還不大清楚,市場到底有多大,大多是主觀推斷和籠統預測,數據之間差異巨大,缺乏嚴謹科學的市場有效需求調研。”
他強調,養老服務產業需要厘清“剛需群體”和“消費主力軍”。目前,中國擁有高齡老人2400萬,并以每年100萬的速度增長,高峰期總數達到1.18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達到4000萬,占老年人群體的19%,這類群體是養老服務的“剛需群體”。另外,在2.12億老年人中,低齡群體龐大,60至69歲老年人占55%,60至65歲群體占比35%。新一代老年人收入更高,觀念更新,有高品質養老的愿望與能力,將構成主要的消費群體。
“當下養老服務產品市場呈現出旺盛需求,但是目前養老保障服務主要關注的是失能老人,對健全老人關注不夠。”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會長王巨祿在論壇上致辭時表示。
民政部中國老齡產業協會副會長王來柱強調,“十三五”期間,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將迎來戰略機遇期與黃金發展期。而建設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不可照搬任何發達國家的養老服務模式,也不單是針對零散、碎片、表層的服務而言。
“建立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需要補齊"短板"。”在王來柱看來,目前,中國的農村養老服務、居家養老服務、基本公共養老服務等均是“短板”。他還強調,目前養老服務體系中還存在高層次管理人員和專業護理人才少、優質的失智失能養老服務缺乏等眾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已經被入寫入早前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而對于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專家表示政府要精準扶持。
吳玉韶分析稱,養老服務業具有投資大、見效慢、利潤低的特點,且養老服務業又是一個涉及眾多行業的產業體系通稱,并不是獨立的產業部門,因此需要政府扶持精準。
他強調,目前需要重點扶持三類產業——居家養老服務業、養老機構、康復護理用品業;兩類組織——養老服務社會組織、從事居家養老和養老機構的企業;三種群體——低收入老年人,高齡和失能老年人及特殊老年人。
“老齡產業是按照最終的消費人群來劃分,是眾多產業的集群,真正需要扶持的是最具特殊性的產業。” 吳玉韶說。
王來柱認為,未來中國要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打破地域分割、行業壟斷,并廣泛吸收社會資本參與。“老年人并非家庭和社會負擔,老年人是"再生性生產力",是互助養老主力軍。未來需要拉長人口紅利,釋放"夕陽能量",走出一條健康、積極的養老之路。”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