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經濟下行長波延續背景下,我國經濟失速已成定局。我國工業經濟面臨需求不振,產能嚴重過剩,產品附加值低的局面。來自發達國家經驗,當一國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通用航空市場需求開始爆發。去年我國人均GDP7485美元,通航產業正蓄勢待發。
隨著全球經濟下行長波的延續,我國經濟轉入中低速增長的趨勢已成定局。目前,我國工業經濟面臨的形勢是,外需不振,內需疲弱;工業制造產能嚴重過剩;工業制成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普遍較低。由此看,我國工業經濟亟待發掘新引擎,引入新動力(310328,基金吧)。
在戰略性的高科技產業領域,通用航空產業對我國來說是一塊荒蕪的處女地,正等待產業界奮力開墾。所謂通用航空(General Aviation)是指除軍事和公共民航固定運輸線路外的所有航空飛行活動。據來自通用航空制造商協會(GAMA)的消息,2014年,全球通用航空飛行器為36.2萬架,美國擁有19.9萬架通用飛機,歐洲擁有10.3萬架。如今在美國,每年度2500萬飛行小時中有三分之二為公務飛行。2014年,美國通用航空創造2190億美元的產值,提供110萬個就業崗位。在美國,每年有5000個左右的機場中,除不足10%為定期航班機場,其余90%以上機場均為通航服務機場,而在歐洲通航機場大約有4200個。
反觀我國,通用航空目前基本上是空白。截止目前,我國的通航飛機不足美國的1%,飛行時間更是少的可憐,通航飛行員嚴重匱乏。通用航空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極低。
來自發達國家經驗,當一國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國民對通用航空的需求就開始明顯爆發,這時公務飛行和私人飛行將逐步進入快速增長階段。我國人均GDP在2010年突破4000美元后,2014年達7485美元。這表明,我國通用航空產業的騰飛,已經具備了充足的消費基礎。
發展通航的戰略意義
1、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壯大,我國經濟的增長已經日益接近天花板。審視帶動我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在外需不振的客觀現實面前,不管是投資還是消費,都須挖掘新的增長點,投資新領域,帶動新消費。我國不能總是一頭扎進過剩的傳統產業繼續投資,不能自拔,不能跳不出產能過剩的怪圈。從發達國家工業化歷程看,通用航空就是一個建設性新領域,該產業在我國基本還處于空白。
2、我國在農、林、牧、漁、海洋石油、國土管理、災難防控與救助、安全保障等諸多領域,一直沿用原始的方法工具,效率極低,與發達國家形成鮮明對照。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引入通用航空,將極大提升社會生產的運行效率。
3、提升我國工業化水平。發展通用航空,可帶動國內外航空技術交流和國內尖端工業技術創新。
4、提升國防實力。通用航空產業的發展與普及,可形成一個國家的“航空文化”。在民間大力普及航空知識,鼓勵全民參與航空飛行活動,可培養大批民間飛行員,作為戰時戰略儲備資源。美國現擁有數十萬民間飛行員,奠定了其軍事大國的堅實基礎。
通航產業鏈
1、新技術研發
(1)高性能飛機設計與試驗:一流的飛機設計依賴一流的飛機設計大師,一流的飛機設計大師不僅需要靈感,更需要大量的實驗數據支撐其設計思想。因此,飛機設計與試驗是密不可分的,擁有國際一流的飛機試驗平臺是衡量一國飛機設計水平的硬標準,飛機試驗包括:空氣動力與參數試驗、飛行參數試驗、結構參數試驗、環境試驗、可靠性試驗等。
(2)高性能航空器材料及復合材料:一架飛機往往由數萬、甚至數十萬個部件構成,不同的構件對材料機械性能的要求千差萬別。航空飛行要求飛機各零部件必須達到極其嚴苛的性能標準,如強度、密度、疲勞壽命、抗老化、可加工特性等。材料技術歷來是航空航天技術的重要標尺。
(3)高性能發動機研發與制造:發動機決定飛機的動力性能,如同心臟對于人的活力一樣,這里不多贅述。
(4)高可靠性與長壽命技術研發:通用航空產品區別于普通工業產品的標志就在于極端的可靠性要求,這種可靠性絕不允許隨著壽命延長而打絲毫折扣。
(5)飛機制造工藝技術:為了保障優秀的飛行性能,飛機部件設計總是挖空心思并且獨出心裁的設計,這種設計需要高超的工藝制造技術。與此同時,飛機部件的精度要求也是極其嚴酷的。
(6)機載設備:通用航空機載設備是飛行器的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它能幫助飛行員安全地、及時地、可靠地、精確地操縱飛行器;自動地完成預定的飛行動作;甚至完成某些飛行員無法完成的操縱任務(例如高難度的特技飛行、危險狀態的自動校正等)。因此,機載設備的先進程度,往往是飛機的性能的關鍵衡量指標。機載設備能反映出一個國家、一個企業的工業自動化水平的高低,是工業技術的結晶。
2、通用航空飛行器制造
在通用航空領域,飛行器制造是一項涉及人財物密度較大,過程繁雜的過程。同時,也是技術增值、財富增值和解決就業最為顯著的環節。飛機制造技術及工藝是隨著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發展的過程,社會進步的訴求和市場的競爭始終推動著飛機制造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精益求精。
由于飛機在高空運行,使得它與在地面上使用的通用機械截然不同。飛機制造既要求飛機日后運行絕對安全可靠,又要求它不能有超過使用強度要求的絲毫多余重量,更要求機體外形嚴格符合空氣動力原理,使飛行中的升力和阻力比達到最大,升力和重力比達到最小。這些特殊訴求決定了飛機結構設計高度嚴謹,外形異常復雜,機體結構大量出現形狀復雜、連接面多、工藝剛性小以及在加工和裝配過程中都會產生變形的鈑金件或非金屬薄壁零件組成的薄殼結構。所有這些,決定了飛機制造的過程實際就是現代尖端工業技術的完美集成。
3、地空保障與運營服務
通用航空橫跨第二、第三產業,相關產業涵蓋機場建設、地勤、油料和航材、航油、飛機維修等。
截止到目前,我國通用航空機場不足百個,而通用航空業發達的美國和歐洲,通用航空機場分別為4500和4200個。由此看,通用航空機場建設建是一個非常龐大而誘人的市場,其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將不可估量。
技術密集是飛機維修業的最大特點,也是壁壘所在。飛機維修分為機體維修、發動機維修和機載設備維修三大類。目前國內民航介入高利潤、高技術含量的機體維修市場僅占總量6%,相比之下,國外有37%的維修企業集中于此市場。如果通用航空飛行在國內逐步普及,飛機維修市場將迎來發展的春天,市場格局必然洗牌。
4、飛行員培養
根據中國航空運輸協會通用航空委員會公布的《中國通用航空發展報告2013》,截至2013年年底我國通用航空機隊規模為1654架,當年的機隊增長率達21%以上,足見市場需求巨大。如果放開政策限制,相信市場會呈現爆發式膨脹。
按行業平均水平人機比推算,飛行員數量配比2:1,未來十年,如果中國能達到美國通航飛機1/3的保有量,國內至少需要培訓13萬通航飛行員。而截止2014年年底,美國擁有飛行執照的合格駕駛員達59.3萬人。可見,飛行員培訓市場需求潛力之巨大。
來自發達國家的啟示
統觀各大經濟體通用航空的發展軌跡,發現國土資源廣闊的國家都經歷了長時間持續高速的通用航空產業的發展過程,成為經濟重要的增長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以及歐洲諸國在通用航空產業發展中,一直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從這些國家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的過程看,基本包括以下經驗:
1、空域開放,寬松的飛行管制政策。
2、政府大力扶持通航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機場和飛行員培訓。政府為通用飛機購買預留較大的費用預算,支持科研、生產、政府管理部門大力采購通用飛機。政府大力為通航產業的發展預熱成為通航產業的強有力支撐。政府鼓勵通航產業的發展提升了公共服務的運行效率,公共服務的高效運行促進了科研、生產、公共管理的效率,形成了良性循環。
3、重視通航飛行器制造產業。目前,通航產業發展領先的國家,其通用飛機制造均居于世界各國前列。
我國通航產業發展展望
截止到2015年一季度,我國擁有通航企業總數為246家,在冊通用航空器總量達到1987個,從業人員達到1.3萬人,通用航空產業呈現快速增長趨勢。然而,通航業迅速發展的背后,大多數公司處于虧損狀態。根據此前對全國有規模的通航企業摸底,100家企業中只有40家勉強盈利,其中盈利超過千萬的不超過10家。
目前國內已有20多個省市建設航空產業園。在被業界稱作東方西雅圖的西安閻良,國家級陜西航空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吸引超百家企業入駐,形成較全面產業鏈。在珠三角經濟圈中的珠海航空產業園則吸引中航工業通航板塊落戶于此,形成集研發、組裝試飛、銷售、維修和運營一體的通用航空產業基地。
由于我國通航產業起步晚,基礎產業薄弱,短期內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有巨大困難。但我國擁有巨大的通航消費市場潛力,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筆者認為,要快速趕超世界水平,必須有顛覆性思維。這就是大力引入海外技術,通過合資、收購、兼并海外領先通航企業,可在短期內把我國通航技術拉升到一個相當高的水準(中航工業通飛公司已在2011年收購美國西銳100%股權),之后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
作者簡介:張耀寰,工學博士。先后從事過飛行器強度試驗、國企轉制、世界500強企業歐洲市場拓展和跨國企業國際化培訓。在工程技術、產業經濟和企業管理領域,具有一定洞察力和獨立見解。人生格言:從不隨波逐流。(來源:超天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