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1點40分,開始鋪裝瀝青
昨晚6點,三元橋、京順路同時通車
本報訊(記者 劉珜)三元橋換梁施工于11月13日夜間啟動,由于舊梁比想象的要脆弱,無法整體馱運,改為就地拆解的方案,延長了工期。昨天上午11點,經過千余人的趕工奮戰,三元橋新梁總體落位,標志著三元橋核心工程完工。下午1點40分,工作人員開始瀝青鋪裝。昨天晚上6點,三元橋、京順路同時恢復交通,三元橋橋梁整體置換圓滿完成。
三元橋舊梁原地拆除
大修工程13日晚11點啟動后,拆除兩邊舊梁進展順利,但中央舊梁狀況比預想整體要差,舊橋混凝土損壞嚴重,整體性嚴重不足,經馱梁車試頂后難以整體安全托出。為確保工程實施安全,決定啟動預案,改舊梁整體馱運為就地拆解為27塊。400余人晝夜奮戰于15日清晨6點50分成功拆除并將舊梁運走,為馱運新梁等工程打下基礎。
三元橋大修橋梁專家高征銓教授介紹,在對三元橋邊跨進行拆除后,發現三元橋的中跨問題比想象的嚴重很多。“整體性嚴重不足,情況比想象的更糟,如果整體馱運,很有可能因為受力不足發生梁體摔落的危險。輕則梁體落地影響交通,重則造成人員傷害。所以決定對舊梁就地拆解。”
新梁落位誤差在1毫米之內
按照常規施工方法,三環路和京順路交通所受到的影響將持續數月,給市民出行帶來極大不便。為此,交通部門經研究提出了該橋整體拆除、整體架設新梁的施工方案。通過業內專家反復比選,最終確定采用“千噸級馱運架一體機”完成橋梁上部結構整體更換,1350噸的新梁將整體馱運精確就位,這是國內首次在大城市重要交通節點采用該工法。
針對三元橋大修工程特點,對馱梁車進行升級改造,實現小型化,可靈活進出場,運行精度高。改造完成后,馱梁車自重達216噸,全長50米,寬5米,共有輪胎96只,總體起升能力2000噸,行駛速度最高為6米/分鐘,可實現0°至90°角轉向。為確保馱運就位精準,采用了GPS、北斗及激光循跡定位系統等先進設備。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總工程師秦大航介紹,新梁就位后其軸線的誤差被控制在1毫米之內,而許可的誤差是5毫米,遠超預期。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表示,經過43小時連續奮戰,成功地運用千噸級馱運架一體機實現了1350噸橋梁整體換梁,創造了大噸位整體換梁新技術范例,創造了新的北京建橋速度。在一個周末完成橋梁更新,這就徹底解決了在特大城市交通咽喉地段橋梁更新與城市交通的工期矛盾。
新橋預期壽命達到一百年
關系到橋梁運行壽命的新梁質量至關重要,據介紹,新梁使用的鋼材全部采用橋梁專用鋼材,并實施噴砂防腐工藝、數控切割、機器人焊接等工藝,以確保箱梁加工的質量和精度。
據了解,橋梁V型墩柱加固施工采用自密實混凝土,為有效避免以往混凝土受鹽堿侵蝕,此次在橋梁V型墩加固、基礎加固等關鍵部位混凝土使用了玄武巖骨料,可有效提高橋梁抗腐蝕能力。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新梁預期壽命將達到100年。同時,抗震等級也將達到現行規范要求,適應三元橋5上5下現況道路的通行需求。
施工期間交通運行基本正常
施工期間,三元橋設置臨時環島保障公交通行,公交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但由于三元橋斷路,在繞行的部分路段,交通一度擁堵比較嚴重。由于三元橋施工期間正值周末,并未對市民通勤造成太大影響。
昨天晚上6點,京順路和三環路同步解除交通管制,環島解除,公交恢復正常運行。交通運行逐步恢復正常,不會對今天的早高峰通行造成影響。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交管部門為了保證三元橋斷路施工期間周邊交通正常運行,從13日晚10點起連續奮戰40多小時,各級領導帶隊執勤,設置崗位85處,投入警力560余人次,協管員920余人次,社會維護力量1300余人次,并高頻次發布繞行提示信息。其間,三元橋周邊區域沒有出現大范圍車輛排隊情況,交通運行基本正常。
攝影/本報記者 黃亮
回顧
三元橋大修的43小時
11月13日
23點開始交通導改,23點20分開始舊橋邊跨切割,進行順利。
11月14日
2點40分完成舊梁邊跨切割。
8點30分,經馱梁車兩次試頂后,發現中央舊梁狀況比預想的整體狀況要差,整體性嚴重不足,經馱梁車試頂后難以整體安全托出。城市養護中心相關負責人爬上腳架仔細檢查舊梁的情況,發現難以按照原計劃馱出。
10點10分,為確保工程實施的安全性,決定啟動預案,對舊橋就地拆解。由于原定計劃為舊梁拆成兩片整體馱走,改切成27塊,大大延長了工期。27塊中的第一塊舊梁拆除運走用了一個半小時,施工現場一度“陷入了絕望”。
11月15日
6點50分,完成舊梁拆解。
9點10分開始馱運新梁。由于新梁馱運已經進行過多次演練,僅僅用了40分鐘新梁就被整體馱運到橋位上,誤差被控制在1毫米。11點新梁正式落位,標志三元橋核心工程完成。
12點40分,完成配重混凝土澆筑。
13點40分,開始鋪裝瀝青。
18點整,三環路、京順路同時恢復交通。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