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統計,今年以來,已經有52位上市銀行的“董監高”辭職(或正在走流程),其中近半數是上市銀行高管。從目前來看,銀行業高管辭職,大多還是在銀行體內流動,但也有部分高管去了互聯網金融。這些離職都有一個特點,大多是大行向小行流動,傳統銀行向民營銀行和互聯網金融流動。
中國銀行業本身就存在較大的結構性問題,比如國有大行規模過大,歷史久遠,又具有一定的壟斷優勢。盡管經過多次改革,但企業文化還是機關做派,銀行業競爭壓力不大,除了信貸等部門,風險控制等并不嚴格。
而股份制銀行競爭比較激烈,風格也比較激進,收入高,收入差距也比較大,然而在中國經濟目前的運行體制下,其運營模式其實與大行沒有多少區別,大家都走國企和政府的路子,因為這種貸款受政府信用保護,風險低收益高。不過,今年財政部搞了個債務置換,事實上是對政府和國企貸款收益很大的削弱。其本質是,政府保障了風險,但是最終削減了收益,盡管也是吃大鍋飯的模式,但畢竟風險小了很多。
目前而言,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和利潤增幅都在大幅下滑,而就不良貸款而言,由于認定的隨意性,事實上遠遠沒有反映資產質量的實際情況,利潤增幅由于基數過大,其實暴利模式還在持續,只不過增速慢了下來,利潤還沒有到減少或者負增長的時候。這當然是因為不良資產的處置還沒有到侵蝕利潤的程度,也就是說銀行業的冬天還沒有到來。
銀行業高管選擇離開或者進入其他小行,一方面是一些高管已經看到未來銀行業的嚴峻形勢,一方面也在試圖進入真正的市場實現自己的抱負和人生價值。
比如一些大行高管對業務諳熟,并在理論研究上具有一定造詣,他們選擇目前正在如火如荼的互聯網金融,事實上是離開體制,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其實他們去互聯網金融也是高管,收入高,但是風險較大。
技術變革引發行業變局。銀行受互聯網的沖擊,不是表面上的技術沖擊,而是在理念、工作流程,管理模式等領域的全方位革命。盡管銀行業也在搞互聯網金融,但最終成效有待觀察。
中國的銀行業不同于西方,不是在經濟中自發產生的,是政府的一個資金管理者。體制慣性以及政策保護讓部分從業者安于現狀,不思進取。而現在,如果這個行業不下大決心進行變革,必然拖累實體經濟發展。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