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彗星來的那一夜》
成本:5萬美金
一個彗星經過地球的夜晚,八名朋友在家中聚會。
關于彗星的不詳傳說為聚會平添不安的情緒,餐桌上的對話也流露出諸多蹊蹺異常。
突如其來的停電后,事態的詭異漸漸超出了預料。
影片的場景完全局限在一所民宅和附近百米內的街區內,在平淡無奇的視覺表象之下,埋藏了質地堅硬的科幻內核、精深的前沿物理理論。
與其說這是一部商業科幻電影,倒更像是一段量子物理理論的具象化演示。
根據多世界詮釋,生活中每個人的每個選擇,都在不停地創造彼此獨立的平行世界。
影片假設了這樣一種情況,在彗星的作用下,這些平行世界之間產生了通道,被區隔的人群獲得了互相接觸的機會,并引發一連串變幻莫測的后果。
如果不是聚精會神地邊看邊思考,觀眾很快就會迷失在主創精心打造的思維陷阱中。
導演詹姆斯·沃德·布柯特聲稱花了整整一年編寫和推敲劇本,并且自信地宣稱,觀眾能找出幾個bug,那就是他們故意安置了幾個bug。
場面調度十分精心,每個鏡頭都有條不紊地交代了一些相關信息,以待慢慢拼出真相,沒有哪個鏡頭是多余的。
電影就像充滿自信的偵探小說家,把所有線索拋出,公然挑戰觀眾解謎。
也擁有一流魔術師的誤導技巧,在你瞪大眼睛觀察、以為奇跡即將發生時,他們早已完成了關鍵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