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方舟在先鋒書店 現(xiàn)代快報記者 顧煒 攝
她七歲開始寫作,被譽為“神童作家”“天才少年”;她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爭議和討論;她從1999年到2009年的十年間,年均出版一本書,效率之高讓人感嘆。她就是蔣方舟。
近幾年,蔣方舟的腳步慢多了。在她上一本書出版的數(shù)年之后,她的新書才再次問世。
《我承認我不曾歷經(jīng)滄桑》,這是蔣方舟新書的名字。昨天,出現(xiàn)在南京先鋒書店的她用感慨成熟悄然到來的方式,表達著自己對于人生和青春的態(tài)度。(見習記者 崔海峰 現(xiàn)代快報記者 陸一夫)
心態(tài)
走向成熟
30歲前結婚會出軌
蔣方舟的寫作道路看起來一直與青春有關,難得會寫到“滄桑”。
8歲時,盡管需要“去書店抄二十家出版社的地址,然后將書稿投遞出去”,但她還是在極早的時候就收獲了成功。大概在投稿之后半年,就有出版社打電話到蔣方舟家里,確認她的稿子是否是她親筆完成的。
“那個時代沒有網(wǎng)絡,現(xiàn)代的孩子反而有更多的幸運和途徑來施展自己的才華。”蔣方舟笑著說。
幸運的是,這個女孩在收獲成功之后,并沒有被桎梏——除了出眾的寫作天賦以外,她與同時代的孩子并沒有太大的差異,這讓她始終能夠用充滿輕松、鄙夷和嘲弄的青春筆法,穿透出一個從成人世界的角度很難看到的青春世界。
這種寫作方式持續(xù)到她上大學,才稍有改變——她開始關注社會種種不公事件,在受意識形態(tài)圍追堵截之后,她開始關注她這一代人的青春,關注中國社會的現(xiàn)狀。“中國要往何處去?”當她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時,蔣方舟突然意識到,自己的“青春”已然開始衰微。
蔣方舟承認,朋友里面好多都要比她大,從小到大,她都傾向于和比自己大的孩子玩,這種“習慣”影響到她的寫作,也影響到她的擇偶觀,“我確實喜歡比我大的男朋友,之前的比我大10歲以上。30歲之前結婚會出軌的,還沒玩夠呢。”于是,蔣方舟決定開始放棄用青春激情的方式去寫作,“讓自己為寫作本身活著,這是青春作家走向成熟作家們必須考慮的問題”。
原因
天才的壓力比凡人更大
蔣方舟不甘心一直被當作天才和“神童作家”,她感到了壓力,所以,她的作品必須變得成熟。
她特意提到了顧城,在那個時代,顧城作為天才神童橫空出世,整個社會把這位天才高高舉起,眾星捧月,連他的妻子也習慣了這種仰視——她包攬所有世俗的操勞,讓顧城獨自與世界隔離,最終的結果卻出乎所有人意料,天才顧城不得不獨自絕望。
蔣方舟說,“我一直不認可顧城的生活方式和周邊世界對他的態(tài)度,即使他最終終結了自己,我依然覺得他不可原諒。”
對于天才之類的贊譽,蔣方舟看得豁達,所以她認定了轉型和挑戰(zhàn)不僅是在文學上的,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上,“不應該把自己當作天才,因為一旦你把自己當作天才,就會限制住自己。”蔣方舟看來,“天才在這個社會也是有責任的”,她引用羅素勸誡維特根斯坦的話來回應了那些把她看作天才的人們的關心和疑慮。
“只是作為天才,那么天才的道路就會越發(fā)變窄,他們始終關注終極問題,最終就會認為肉身就是負擔,只有死亡才能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