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捐款成癮 93歲老人幾乎每月都會捐錢 省吃儉用南瓜蘿卜下稀飯
面對面
幫助別人因為“吃過苦”
記者問廖弟友為何長年堅持捐款幫助別人?廖弟友說因為自己“吃過苦”。
1923年,廖弟友出生在鄰水縣梁板鄉廖家槽,父母都是農民。4歲時,父親去世,他成了家中獨兒,母親靠種地盤活生計。12歲那年,身子骨還沒長整齊,他被送到重慶一家肥皂廠擔油桶,后又被送到織布廠做學徒。每人每月織18匹布,從早6點干到晚9點,“18匹啊,織不完就沒工錢。”他瞪大眼睛,周遭的壓力似乎仍纏著他。廖家沒錢讓他讀書,像當年大多數青年男女一樣,他成了大字不識的“重慶漂”。
空了他就跑到街上給人扇扇子,扇涼快了,客人給他一分錢?;驗樵陲堭^里兜售零煙,為討好飯館老板,他滿堂跑,要么給客人端漱口水,要么倒痰盂。又或摘野柿子、桃子核曬干,到藥鋪子換錢。對他來說,紅苕玉米面饃就是最香的一頓飯,一分錢一小坨的豆腐渣,可分成兩天煮南瓜皮子吃。
在當時,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一年中,只有過年回去一趟。
1950年,經介紹,他進入成都鐵路局,修筑成渝鐵路。養路工、搬運工、看庫房、守大門,幾乎所有對文化要求不高的工種,他都做過。為了留在鐵路局,他在一次檢修考試中,抽換枕木累到吐血。
廖弟友還做過采購,但他只識數不識字,怕出差錯,他不干了。“我文化不行,跑路,我總得行嘛。”每逢紅白事,他常替東家跑腿,招呼客人,收集禮金,送信傳話。他去林子里砍下竹片,削成條,粘上各色皺紙,做成花圈,以表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