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首創住房公積金“雙向差異化”繳存政策,支持企業降本減負、穩崗發展;全面推廣新建商品房“交房即交證”、實施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交地即交證”改革;建設“交子公共信用應用”平臺,優化升級市場主體信用積分管理平臺功能……
為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決策部署,加快建設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營商環境標桿城市。《成都市強化創新突破建設穩定公平可及營商環境標桿城市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日前出臺,從聚焦市場開放、聚焦辦事體驗、聚焦項目建設、聚焦監管效能、聚焦法治保障5個維度制定23個方面215條舉措,正式開啟成都國際化營商環境4.0政策體系建設。
從1.0版的“建體系夯基礎”、2.0版“學先進補短板”到3.0版“樹標桿創品牌”,營商環境4.0版突出“集創新求突破”,提出開展十大改革創新突破、構建十大功能服務平臺、推行最具企業感知十大舉措。“從改革力度上、深度上和覆蓋面上看,4.0版改革的力度更大、范圍更寬、內容更豐富。”在15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成都市委副秘書長、市網絡理政辦黨組書記林旭對《實施方案》做解讀時說。
聚焦5個維度
把成都打造為便民利企新高地
據介紹,營商環境4.0版這215條舉措包括:創新突破70項、貫徹上級改革要求49項、對標標桿城市先進做法42項、補齊營商環境短板54項。
據新聞發布會上的消息,《實施方案》基于貫徹上級改革要求、補齊營商短板、對標標桿城市先進做法、提升本地創新做法四個考量,突出集成創新、原始創新、數字賦能,積極探索原創性、差異性優化營商環境具體措施,聚焦市場開放、辦事體驗、項目建設、監管效能、法治保障5個維度。
在市場開放方面,成都通過推行“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開展“證照聯辦”改革、推行政府采購意向公開、擴大“蓉易貸”信貸總規模、制定人才新政3.0版、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等促進市場機會公平可及;聚焦辦事體驗,通過推動企業開辦遷移和注銷便利化、提升財產登記便利度和稅費辦理質效、加強勞動力市場服務、建立辦理破產信息共享機制、提升政務服務水平等提升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聚焦項目建設,創新產業功能區管理運行和服務保障模式,深化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健全工業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優化水電氣等市政接入全過程“一站式”報裝服務,優化項目全生命周期服務;聚焦監管機制創新,健全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編制包容審慎柔性執法場景清單,完善不予處罰、減輕處罰、從輕處罰“三張清單”;加強信用機制建設,全面實施信用承諾制度,完善政府失信治理長效機制;建立跨部門、跨區域執法聯動響應和協作機制,持續優化監管執法方式,提升監管效能;聚焦法治保障,推動天府中央法務區高質量發展,促進高能級法律服務機構和高端法律服務向天府中央法務區聚集。
不僅如此,林旭還在會上透露,成都制定出臺了《成都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訴訟服務便民利民十條措施,加強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推廣知識產權質押、投貸聯動、證券化等融資模式,擴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規模,加快形成穩定公平的法治環境。“下一步,將以《成都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為指引,持續對標國際國內先進水平,學習借鑒最佳案例,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設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營商環境標桿城市,把成都打造為投資貿易便利、行政許可便捷、要素獲取容易、政策精準易享、法治保障完善的便民利企新高地。”
開展十大創新
全國首創住房公積金“雙向差異化”繳存
成都營商環境4.0版立足率先突破,提出開展最具顯示度十大改革創新——
在全國首創住房公積金“雙向差異化”繳存政策,支持企業降本減負、穩崗發展;
深化工程建設審批改革,在全國率先針對集體經營性土地入市、地下空間利用、新城建新基建等新情況,實現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分類管理;
在全國率先實現班列境內段運費不計入完稅價格,降低企業國際貿易成本;
創新國際轉運海關監管模式,發展“跨航司、跨貨站”集成中轉國際轉運業務,提升成都航空樞紐中轉服務水平;
在全國率先推廣全球法人識別編碼(Legal Entity Identifier,LEI)批量賦碼,提升金融服務涉外企業能力;
在全國率先探索“沙盒監管”和“觸發式監管”等包容審慎監管方式;
促進高能級法律服務機構和高端法律服務要素向天府中央法務區聚集,在全國率先將司法資源集中形成集群效應;
開發勞動糾紛“一站式”多元化解聯動處置管理信息系統,在全國率先形成勞動糾紛一站式多元化解聯動處置中心;
在全國同類城市中首次鮮明提出搭建“共享人才”平臺;
在全國率先發布醫養結合服務地圖,率先推動成渝、成德眉資地區三甲醫院檢查結果互認、異地就醫“一碼通”。
推行十大舉措
推進電子營業執照跨行業、跨領域互認互用
此外,成都聚焦全生命周期服務,推行最具企業感知度、獲得感十大舉措——
進一步破除企業遷移行政障礙,暢通企業自由遷移渠道;
推進市場主體電子營業執照跨行業、跨領域互認互用,構建服務企業的統一電子印章系統,免費向企業發放電子印章;
推行用戶不承擔建筑區劃紅線外供水供電設施建設費用,降低用戶接水辦電成本;
擴大“非接觸式”服務范圍,實現企業稅費事項“網上辦”、個人稅費事項“掌上辦”;
建設一批稅郵旗艦店、示范店,打造“天府·稅郵驛站”便民服務品牌;
加強便民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建設,推動便民服務向小區黨群服務站和樓宇“蓉城驛站”延伸,暢通服務群眾和企業辦事“最后一公里”;
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不動產首次登記“零材料辦理”及非轉移類不動產登記業務全市通辦;
建立重大產業基金協調聯動機制,加速財政補貼向“投補結合、以投為主”轉變,助推重大產業項目招引落地;
全面推廣新建商品房“交房即交證”、實施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交地即交證”改革;
加快創新“人才貸”“成果貸”“研發貸”等科技金融新產品,2021年底“科創貸”規模超過120億元,2022年底新引導組建知識產權基金、天使基金等4只以上,“科創投”總規模超過40億元。
來源:成都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