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提出,養老財富儲備被提上更為重要的日程。如何進一步擴充、提高三支柱的養老財富儲備?如何改變三支柱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如何增強產品吸引力?近日,在2021金融街論壇年會上,多位嘉賓就養老話題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夯實養老財富的增量規模
隨著頂層設計的不斷完善以及監管部門的大力推動,我國養老財富儲備積累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總資產已達到2.92萬億元。
“總體看來我國養老財富儲備頗有成效,且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養老金管理部主任陳向京表示。
陳向京認為,從收入端來看,要繼續夯實養老財富的增量規模。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未來人民群眾的養老需求無論在質上還是在量上都將出現顯著提升,應當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高質量發展階段,趁人口老齡化相對還比較輕的有利時機,進一步增強養老財富積累。積極拓寬新的社保基金收入來源,增加社保基金運營規模,繼續擴大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委托規模,為全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從投資端來看,要進一步增強養老財富儲備的收益積累。一是進一步加大現有養老財富儲備的投資力度,后面希望能夠通過全國統籌等方式,加強對各省結余資金的集中管理,增強投資管理。二是進一步發揮長期資金的優勢,通過適當承受短期波動,適當增加風險敞口,以及獲取流動性溢價等多種策略來實現長期較高的合理回報。三是實現資產配置的與時俱進,以更好地適應國內外經濟結構的變化。
“未來養老金的資產配置邏輯和核心,應該從注重總量轉向把握結構,從大類資產下沉到細分資產,下沉到不同的產業鏈不同賽道,充分挖掘大類資產內部可能產生顯著超額收益的細分資產類,不斷地增加總體收益。”陳向京說。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秉正表示,在構建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障體系的過程中,保險業能夠發揮重要的紐帶作用、核心作用、參與作用。從需求端看,可以為養老提供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從供給端看,養老保險可以提供風險保障資金和長期投資資金,具有較強的風險管理能力以及資源整合能力。
摩根資產管理亞太區首席執行官丹尼爾·沃特金斯提到,積累和儲蓄只是養老投資者整個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養老金繳納者在退休之后多年依然停留在繳費計劃之中,這是一個相對較新的議題,中國也可以在這個領域進行探索。
為第二、第三支柱留出空間
丹尼爾·沃特金斯表示,養老金制度三支柱就像三腳凳一樣需要彼此平衡。中國和亞太地區進入老齡化的進程很快,在短短30年內,有1/4的亞洲人將超過60歲,而老齡人口的占比將會從12%增長到24%。歐洲國家達到這一程度差不多經過55年的時間。這樣的變化對于政策制定者和金融機構來說都非常關鍵,需要通過協作建立起一個綜合的養老金體系。
當前,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建設面臨發展不平衡問題,由于歷史原因第一支柱目前占比過大。
“如果第一支柱不改革,就留不出第二、第三支柱的發展空間。”美國信安金融集團執行副總裁、信安亞洲區總裁張維義表示,人口老齡化問題不僅是中國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第一支柱占比過大問題也是一個共性問題, 而養老體系完善的緊迫性是全世界公認的問題。
在張維義看來,如果第一支柱中企業的繳費比例過高,那么他們成立企業年金的可能性就大大縮小,所以一定要為企業留出做第二支柱的空間。企業年金如果不能像職業年金一樣做成強制性的,那么就要引入“自動加入”機制。
日本野村證券控股執行董事、中國委員會主席兼首席健康官飯山俊康也提到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公共、私營部門養老計劃共同為個人退休后提供收入的來源,綜合來看,兩者的結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公共、私營部門養老計劃各自發揮的作用一定要明確,在老齡化的社會中要承諾高額的公共養老金給付并不現實,所以公共養老制度的作用是保障退休后的基本收入,而在此基礎上獲得幸福美滿生活的更高追求需要借助私營部門養老計劃來實現。為了推動私營部門的養老計劃,可以增加參保企業的人數,擴大退休金計劃,這需要一些合適的稅收政策來激勵。
增強第三支柱產品吸引力
在老齡化浪潮下,大力發展第三支柱個人養老保險成為共識。但是,第三支柱靠個人自愿,引導越來越多的群眾通過第三支柱進行長期養老儲備,增強產品吸引力是關鍵。
“要建設有效的自愿的個人儲蓄計劃,需要設置正確的機制。這個機制需要激勵長期的儲蓄行為,同時要便于理解、便于管理、容易獲取。”丹尼爾·沃特金斯認為,為了鼓勵大家參與第三支柱,稅收的減免可以發揮作用。對于低收入的群體來說,稅收的補貼會比稅收的減免更為有效,但是除了稅收激勵機制之外,還需要鼓勵長期投資,并且要反向抑制從養老金計劃中提前提款。
對于發展第三支柱,陳秉正建議加大研究探索保險業在養老產業鏈中可以發揮的積極作用,構建以保險機構為核心的養老健康管理新生態,同時加大養老保險和服務領域的創新力度。保險業要想在養老產業鏈打通上下游發揮更積極的作用,需要加大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的力度。在產品創新方面應該積極開發復合型的養老產品,提供將養老服務健康管理長期護理與傳統人壽、養老疾病保險功能整合起來的創新型保險產品或保險方案。
此外,京東健康首席執行官金恩林提出,要通過數字和技術能力,來打造適老“商品+服務”的新體驗、新模式。泰康保險集團戰略發展部負責人李明強認為,大健康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金融企業應發揮籌資體系的龍頭拉動作用,通過支付端和服務端相結合,推動醫養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記者 朱艷霞)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