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在2021金融街論壇年會上,圍繞“應對人口老齡化、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議題,與會嘉賓進行了研討。
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過2億人,未來社會老齡化程度還會加深。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基本養老保險(第一支柱)、企業/職業年金(第二支柱)、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表示,第一支柱替代率逐漸下降將成為趨勢,需要第二、第三支柱“替補”上去。而目前我國第三支柱稅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才剛剛起步,保費收入只有4億元,相比美國第三支柱資產10萬億美元還存在差距,亟待新的頂層設計盡快出臺。大力發展第二、第三支柱養老保險,除滿足民生保障需求之外,還可改善資本市場結構,極大豐富長期資本來源。
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秘書長、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董克用認為,個人養老金積累是“持久戰”不是“速決戰”,需要及早行動,積累型養老金前期增長慢、后期增長快,長期來看將有效分擔第一支柱的收支壓力。他建議,個人養老金要實行以稅收優惠為基礎的動力機制,最大化發揮杠桿作用,充分調動個人養老儲備積極性;建立以賬戶制為核心的制度框架,建立唯一、專用、終身的個人養老金賬戶;建立以開放性為原則的產品譜系,允許各行業各類養老金融產品參與,匹配不同人群個性化養老需求;實行以市場化為導向的運作模式,合理界定政府責任邊界,更多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形成對公共養老金的有力支撐。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人口老齡化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教授John Piggott肯定了中國強制性養老金制度在覆蓋率和繳費密度上的優勢。他介紹,澳大利亞、美國、德國、瑞士等國建立起龐大的養老基金資金池花費了數十年的統籌設計和管理,因此建議中國在未來20年做好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規劃設計,重視累積性結構可能伴隨的監管挑戰,更好地規避風險。
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總精算師、董事會秘書利明光表示,保險公司要進一步在養老保險產品的領取條件、領取方式、收益模式、安全性和流動性安排等方面進行創新,探索增加“產品+服務”模式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樣的養老需求,著力提升適應養老金投資要求的長期投資能力。
美國信安金融集團執行副總裁、亞洲區總裁張維義介紹,相比中國,美國養老金累積資產比例中,第二、第三支柱占比較大且處在平衡狀態。其中的關鍵在于,美國將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渠道打通,允許民眾將第二支柱累積的資金選擇性地放入第三支柱。他建議中國在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過程中打通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養老金,推動第三支柱發展。“這需要一個過程,包括產品設計、投資者教育等。”張維義說。
貝萊德資產管理北亞有限公司中國區負責人湯曉東認為,第三支柱養老金投資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改革:一是構建具有長期資產來源的資本市場體系,使其能夠滿足長期投資需求,并提供長期投資收益;二是完善資本市場的基礎框架,尤其是市場流動性體系方面的構建,通過良好的流動性為養老金投資奠定基礎;三是繼續堅持對外開放,允許國際投資者及管理人進入養老金體系,從而分享國際上的養老金投資經驗;四是優化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基于完善的信息披露框架,提升市場透明度,幫助第三支柱養老金投資機構提升投資信心與投資耐力。
美國普徠仕集團副總裁及中國區總裁林羿介紹了美國個人退休賬戶作為美國養老體制第三支柱在金融產品設計上的特點。他認為,美國的個人退休賬戶受到美國民眾歡迎,主要優勢在于:一是稅優和稅延;二是具備靈活性和個人主導權;三是提供多樣化的長期養老金領取安排。(記者 朱艷霞 實習記者 許予朋)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