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第一財經與平安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平安健康險”)聯合發布《從百億走向萬億,健康險市場新十年“向善而行”——2021年健康險市場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21年前7個月,健康險原保險保費收入5717億元,預估今年年度保費有望沖擊萬億元大關。同時,目前行業和用戶仍面臨一些挑戰和痛點,回到保險“善”的初心是破局之道。
《報告》認為,“善”是保險行業的初心、起源,也是保險文化體系的中心,“向善”而行,意味著健康險要以客戶為中心,走專業化道路,從戰略、產品到服務的全方位提升。
從十年前的百億元到現在有望突破萬億元,健康險無疑是人身險市場上最亮的一抹色彩。根據銀保監會數據,2011年健康險原保險保費收入691.72億元,2020年健康險保費已經達到8173億元,是2011年的11.82倍,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1.57%。健康險保費在人身險保費中的占比也在逐年升高,從2011年的7.12%一路增長至2021年前7個月的24.81%,已占據了人身險市場中近1/4的體量。
2020年1月,銀保監會等13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力爭到2025年,商業健康保險市場規模超過2萬億元。健康險業務面臨史無前例的發展機遇。
值得注意的是,高速發展的背后,健康險行業本身及其相關領域也交織著亂象與迷茫。
《報告》分析認為,第一,健康險支撐作用不足。截至2020年,我國商業健康險賠付支出在個人現金衛生支出中占比僅14.56%,遠低于美國的37%。同時,現有產品核保大多以健康告知為主,對醫療行為(過度醫療、理賠欺詐)等管控力弱,并未完全達到控費和增效的目的。
第二,細分險種不平衡,無法滿足客戶實際需求。目前,疾病險(85%以上為重疾險)、醫療險分別占據了健康險的64%和35%份額,而護理險和失能險尚處于起步階段,幾乎可被忽略;惠民保業務雖有星火燎原之勢,但同時存在著保障內容較為局限、免賠額高、可持續發展存疑的挑戰。
第三,行業陷入“峽谷式競爭”,亂象頻生?!秷蟾妗分赋觯胁糠蛛U企采用“錨定競品”的策略,定價模式存在很大的風險隱患;同時,在銷售導向的思維下,夸大宣傳、誤導銷售等保險行業的頑疾再次抬頭。
第四,忽視健康險經營規律,無法適應新發展環境。根據公開披露的信息,2020年,19家險企的短期健康險綜合賠付率超過了65%,其中6家的賠付率甚至超過了100%。
《報告》建議,要規避這些風險,適應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以及醫療環境,健康險未來必須要走專業化道路。
戰略層面,走“保險+管理式醫療”的專業化道路,保險公司需要與醫保、醫院、醫藥等幾方建立更緊密的聯系,加強數據連接,建立一張健康生態網,從“保疾病”向“保健康”轉變,從被動賠付變為主動事前管理。
客戶方面,不同客群需求將分化,健康險公司需借助科技細分客群,提供定制化健康管理服務,重點關注慢病人群、老年人群等特殊人群,并針對特定療法、人群,開發特色健康險產品。
產品方面,長期醫療險將得到重點發展,模塊化產品將成趨勢。2021年一季度,長期醫療保險新單保費迅速上升16.06%,表明長期費率可調的醫療險監管規定出臺后,健康險市場邁出了保障長期化方向發展的第一步。從重疾險的角度來看,未來產品將以模塊化的形式出現,細分成各個身體系統或住院、失能、護理等多種保障功能,將選擇權交還給客戶,真正做到定制化。(記者 朱艷霞)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