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更嚴格的流動性和宏觀經濟形勢共同導致債券違約數量增加,但專家表示,違約可能有助于揭露風險和促進資源分配。
根據債券市場,截至2018年4月底,來自各行業的10多家公司拖欠了15批次債券,價值超過128.6億元人民幣(20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25%和33.58%風險報告中國中央結算公司周五發布。
這些公司包括四川煤業集團,大連機床集團和長青控股集團。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泉州富貴尼奧股份有限公司在四月份發生首筆債券違約事件。
據行業專家稱,造成這些債券違約的主要因素是銀行流動性緊張以及傳統行業公司利潤疲軟。
“2015年和2016年,當利率較低時,國內公司發行債券,自2017年以來,商業銀行流動性趨緊,傳統企業盈利能力下降,許多人無法償還債券,”一個行業知情人士劉姓周一告訴環球時報。
在國家去杠桿化的努力下,商業銀行一直在收縮他們的整體信貸貸款,而新公布的資產管理部門的規定也限制資本流入債券市場,武漢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說。科學和技術。
4月份,中國的委托貸款處于較低水平,總共下降1575億元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中國央行周五表示。
董周一告訴環球時報,債券違約的增加并不一定是壞事。“一些公司過去發行新債券來為到期債務提供資金,掩蓋潛在風險,但債券違約會暴露這些風險,這可以促進有效的資源配置,并從長遠角度將劣勢企業擠出市場。”
董建華說,考慮到大量到期債券,持續的結構性去杠桿化和企業資金壓力,他預計債券違約將在今年繼續。
發行困難
劉說,現在公司發債很難,因為很多投資者不愿意購買債券。“兩年前,AA評級的債券利率約為5%至6%,但現在已超過7%,”他說。在中國,信用評級通常集中在兩個評級類別 - AAA級和AA級,前者處于較高水平。
周一,國內新聞網站stcn.com引用金融信息提供商Wind公司的數據,自2018年5月開始發行32批債券,價值195.5億元人民幣,已被推遲或取消。今年迄今為止,發行300多批價值近1820億元的債券已被取消。
劉說,基金公司對購買債券更為謹慎。“工業周期和信用評級是基金經理考慮的主要因素,他們傾向于購買高收視率的國有企業發行的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