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激發勞動者創業激情、提升創業者實戰能力,山東省青島市財政主動適應把握新常態,以滿足創業者培訓需求為目標,以提高政策效益和培訓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深化補貼政策改革為路徑,推動出臺新一輪創業培訓補貼政策,大力助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一、創新供給模式,實現政策公平普惠。
積極適應大眾創業時代潮流和互聯網技術新特點,提供人人可以享有的就近、便利、開放、高效創業培訓環境,改變培訓機構“壟斷”創業培訓的格局,使財政培訓補貼政策更加公平,勞動者參加培訓更加便利。落實“放管服”改革要求,開放培訓載體、優化管理模式、加強指導服務,青島市財政首期投入資金300萬元,扶持搭建起全市創業培訓網絡授課體系,有培訓需求的城鄉勞動者均可通過網絡培訓平臺進行創業基礎知識培訓,增強其初創能力。投入資金100萬元,建立起全市創業導師指導平臺,通過網絡、電話、面授等方式由創業導師為創業者提供貫穿初創、孵化、成長、轉型全過程、全鏈條、持續性的在線創業指導,做到了創業服務下沉、提速。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對創業指導專家給予勞務費補助,使勞動者足不出戶就可以得到高質量、低成本的創業指導服務,鼓勵勞動者想創業、扶持勞動者能創業、創成業。
二、創新補貼模式,實現投入精準高效。
強化績效導向,優化補貼模式。新一輪培訓政策將一次性補貼拆分為基礎能力補貼、創業實訓補貼和創業提升補貼三個分項并采取“菜單”模式,由創業者根據自身情況自行選學,實現了將培訓固定課程、固定補貼變為選學課程、選單補貼。改變培訓補貼撥付模式,將以前政府對培訓機構的“暗補貼”變為直補個人的“明補貼”,進一步提高了培訓資金管理使用的透明度。突出效果導向,合理拆分培訓補貼項目,以階梯型補貼模式推動建立闖關型培訓模式,勞動者根據自身創業需求和行業產業特點,分階段自行選擇創業培訓課程,每個階段經第三方考核合格后給予相應培訓補貼并自動進入下一個培訓環節。新政策采取分級遞進、考培分離、直補個人、先墊后補的補貼方式,有效規避了搭車培訓、敷衍培訓、虛假培訓、套取資金等違規情況的發生,使真正有培訓需求的創業者獲得全面系統能力提升的機會,進一步提高了培訓的針對性和政策資金效益。
三、創新管理模式,實現資源統籌整合。
通過資金整合,推動政策整合和培訓體系整合,形成培訓合力提高政策效益。統籌就業技能培訓補貼和創業培訓補貼政策,將創業者技能培訓補貼納入創業培訓補貼體系統一管理、統一核算,避免了內部政策交叉和補貼重疊。理順事權支出責任,明確駐青高校創業培訓由各學校納入自身創業教育計劃并落實相關責任,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無償向駐青高校提供網絡培訓課程資源、創業能力評測軟件題庫、模擬實訓教材教案、創業導師輔導服務,由各高校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實施創業培訓。政府由“授之以魚,變為授之以漁”,避免了培訓補貼的“大包大攬”,激發各高校進行創業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教育資源效能在創業培訓方面得到有效釋放,使大學生在就學階段就得到系統化的創業教育。
新一輪創業培訓補貼政策,用創新和改革做好加減法,擴大有效和中高端培訓供給,減少無效和低端培訓供給。新政策實施后,在不增加財政資金投入的情況下,2017年線上與線下創業培訓規模達到3萬人,較2016年的7000人增長3倍以上;培訓后創業成功率達到20%以上,較此前平均5%的創業成功率提高3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