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共有耕地4.5萬畝,人口2760人,所有耕地全部配套膜下滴灌,現在澆水只需要‘推閘放水擰龍頭’,婦幼老少都能干,省時省力還效益高。”烏拉特中旗德嶺山鎮大圣村村長張岳說。這只是農業綜合開發推廣高效節水技術示范項目的一個縮影。
烏拉特中旗是自治區糧食主產區之一,是一個農牧結合的邊境少數民族聚居旗,共有人口14萬人,總面積2.3萬平方公里。有耕地135萬畝,可利用草場面積2900萬畝。地處高原,深居大陸,遠離海洋,屬寒溫帶大陸性荒漠干旱氣候,由于晝夜與冬夏溫差大,蒸發量遠遠大于降水量。據氣象資料統計,全旗年平均降水量僅238.5毫米,而年平均蒸發量達2178.9毫米,是年降水量的11—16倍,水資源日益匱乏已對全旗農業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制約。
前山灌區是全旗的糧食主產區,該區轄2鎮1蘇木,總面積1610平方公里,總人口5.5萬人,可耕地面積105萬畝,其中井灌區面積67萬畝。烏拉特中旗井灌區土地資源豐富,耕地土壤類型以灌淤土為主,土壤肥沃,沙壤土居多,輸水時滲漏嚴重,農業用水占到全旗總用水量的70%以上,但粗放型大水漫灌澆方式造成了大量水資源的浪費,農業用水有效利用率僅為30%左右。同時,井灌區打井過深過密、地下水源超采、農民爭水等矛盾也日益突出,井灌區地下水資源開發已接近極限,農區產業發展陷入瓶徑。
為了打破發展瓶徑,破解產業發展難題,從2011年開始,烏拉特中旗農業綜合開發辦在井灌項目區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實施科技推廣膜下滴灌示范項目。2012年在德嶺山鎮烏鎮1.5萬畝項目區投入科技推廣資金51萬元,示范推廣膜下滴灌技術1000畝。2013年在德嶺山鎮蘇獨侖1.1萬畝項目區投入科技推廣資金35萬元,示范推廣膜下滴灌技術1000畝。2014年至2016年在德嶺山鎮和烏加河鎮4個項目區投入科技推廣資金133萬元,示范推廣膜下滴灌技術4000畝。
膜下滴灌技術的運用和推廣,在節水、增糧和助農增收方面均達到了良好的預期效果,一是從大水漫灌轉向浸潤式灌溉,不會產生地面徑流和深層滲漏,每個灌溉滴頭的浸潤半徑保持在30—50cm,土壤不板結,團粒不破壞,水分保持適宜,能夠使土壤中有限的水分循環于土壤與地膜之間,減少作物的棵間蒸發。覆蓋地膜還能將較小的無效降雨變成有效降雨,提高自然降雨的利用率。據測試:膜下滴灌的平均用水量只有傳統灌溉方式的12%。二是肥料利用率提高,使用易溶肥料施肥,可利用滴灌隨水滴到作物根系土壤中,從單一澆水轉向澆營養液,使肥料利用率大大提高,肥料費利用率由往年40%上升到70%以上,把水變成了莊稼的“復合水溶劑”,農民形容膜下滴灌是在給作物“掛吊瓶”。三是增產效果明顯,膜下滴灌能適時適量地向作物根區供水供肥,調節棵間的溫度和濕度;同時地膜覆蓋晝夜溫差變化時,膜內結露,能改善作物生長的微氣候環境,從而為作物生長提供良好的條件,蔬菜可增產40%左右,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可增產30%左右,葫蘆、甜瓜等經濟物可增產25%以上,畝均增收400元左右。四是可以有效防止病蟲害,農藥溶入水中封閉的管道中運行,基本無揮發,保持強烈的藥性,使細菌無法滋生,避免了病蟲害的傳播。五是節省工時,提高土地利用率。由于膜下滴灌直接滴到作物根系且水量較小,所以雜草較少,可減少除草投工;滴水灌溉土壤不板結,可減少鋤地次數;肥料隨水滴入土壤,不必人工施肥;滴灌系統可適應地勢不平的土地,不需要平整土地和開溝打畦,過去的渠溝、邊角全部可以利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科技推廣膜下滴灌項目的推廣和實施,極大的帶動了項目區和周邊群眾自發籌資安裝滴灌的積極性,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如2013年農業開發辦在蘇獨侖牧業組實施了1.1萬畝中低產田改造項目,總投資985萬元,項目區共計安裝輸水管道83.5公里,全部按照按照滴灌模式鋪設,并示范推廣膜下滴灌1000畝。項目竣工后,牧業組召開了村民大會,每畝地集資200元,共集資220多萬元,將項目區內耕地全部改為滴灌模式。
蘇獨侖牧業隊村民陳平和筆者說:“旗農發辦給我們安上了低壓節水管道,我們自己再集資改為滴灌,現在每畝地可節約水費、人工費等費用100多元,估計葫蘆每畝可增產50來斤,按單價8元錢算,每畝可增收400元。我的35畝葫蘆地,一年可增收14000元,你看這效益多么可觀。”
通過幾年的農業綜合開發膜下滴灌示范項目帶動,農民群眾切身感受到了膜下滴灌給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帶來的好處,在農業開發辦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紛紛自發組織集資將項目區耕地配套為滴灌模式,并對周邊地區形成了很強的示范帶動作用。目前,全旗井灌區已發展膜下滴灌面積27萬畝,每年可節約水資源2184萬方,有效改善了農區生態環境,控制了水土流失和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的勢頭,減少了用水矛盾,提高了農業產出效益。
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促進了農業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烏拉特中旗農區作物種植從原來的單一化轉變為多樣化,葫蘆、香瓜、沙蔥等特色產業迅速發展壯大。同時,隨著膜下滴灌勞動強度低,效率高,農活“婦幼老少都能干”,大批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能外出務工或創業,拉動了第三產業,拓寬了增收渠道,農民收入穩步提高,農業經濟走向綠色、高產、優質、高效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