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助力小微企業發展,朔州市財政局積極整合財政資金,創新資金投入方式,組建了朔州市中小微企業信用保證基金開發有限公司,通過增信手段,撬動銀行資金,累計幫助中小微企業取得銀行貸款25筆9810萬元,有效拓寬了中小微企業融資渠道。
一是破解了信息不對稱問題。公司的業務采用“信用貸款+企業繳存保證金+風險補償金增信”模式,即貸款企業向公司提供一定抵質押擔保后,公司以企業繳納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和公司的風險補償金共同作為增信手段,銀行以信貸方式為企業辦理貸款。這樣銀行發掘了解客戶的成本大為降低,有效解決了銀企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二是降低了銀企信貸門檻。在公司增信平臺的扶持下,企業只需提供相應抵質押物,履行相關審批程序后即可獲得貸款,企業融資基本是按照信用貸款的審批手續來辦理。當企業貸款發生逾期時,銀行可啟動申請代償程序,扣收企業繳存保證金后不足部分的80%由政府風險補償金代償,此舉極大降低了銀企間過高的信貸門檻。
三是發揮了杠桿乘數效應。一方面政府能夠以有限的財政資金撬動更多的信貸資金,更好地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另一方面銀行也借助平臺的信息優勢、政策優勢和政府力量,有效把控貸款違約風險,擴大貸款總量和貸款范圍,惠及更多企業。同時,銀行與政府建立不良貸款共同追償機制,有效提升了對違約客戶不良貸款的追償率。
四是推動了信用體系建設。通過政銀企合作,建立了信息共享機制和監督機制,政府在阻止企業違約、減少風險、追償損失等方面起到積極的職能作用,對于蓄意騙貸、惡意逃債等不良行為,政府對企業可采取停止貸款支持、起訴、吊銷營業執照等處理措施,能進一步增強企業的誠信意識,促進地方融資環境的改善和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