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自家種養的蔬菜果肉,原來是自己吃,越吃越窮?,F在是烹制好給游客享用。每年收入少時十幾萬,多則二十多萬,日子越來越紅火!這是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江西省婺源縣篁嶺古村從事農家樂的曹老漢,逢人就感慨趕上了好時代。近年來,江西省婺源縣在扶持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著力強化財政資金“杠桿”效應和政策引導作用,深化和拓展傳統古村落內涵和外延,培育和壯大旅游產業新業態,成功探索出一條古村落文化資源保護與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新型農民增收與農村經濟發展的成功之路。
有500多年村史、海拔500多米的篁嶺古村,昔日交通不便,嚴重缺水,且絕大部份農田、土地等生產資料都在山下,村民生產生活非常不便,加之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頻發,篁嶺村逐步成為“半空心化”的村莊。大部分村民先后搬出了古村,村里大部分閑置房屋年久失修,腐爛倒塌,極具地域特色的篁嶺“曬秋”景觀資源逐年消失,篁嶺古村也面臨著消亡的命運。從2009年以來,當地政府鼓勵和扶持下,婺源縣鄉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開始融巨資介入篁嶺古村的旅游開發。為保護資源的“原真性”,按照“人下山、屋上山、貌還原”的形式對景區進行整體性打造。“人下山”,即通過“以屋換屋”的形式,對120棟原址民居進行全面產權收購,將68戶原住民遷往新村統一安置。“屋上山”,則是設立“古民居異地搬遷保護試驗區”,將散落在婺源各地古村落中缺乏保護的20多棟徽派古建,實施異地搬遷上山,恢復原貌,集中開發運營,著力打造成精品古建群,使之成為展示農耕文明和傳統生活方式的有效載體。而“貌還原”,是指在開發中,堅持建新似舊、修舊如舊的同時,通過內涵挖掘、文化灌注等方式,全力保持祠堂,水口林、古樹、土地等古村公共資源的“原真性”,確保古村落文化、傳統民俗文化及生態文化完整和傳承。借助婺源成為“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契機,縣財政設立了文化發展基金和人才基金,扶持鄉村“非遺”傳承人開展授徒傳藝、交流、展演活動。在篁嶺古村“天街”,婺源歙硯、婺源三雕、甲路油紙傘、婺源龍燈等“非遺”傳承人,在街里巷間展演傳授工藝絕活,成為海內外游客相機、手機紛紛聚焦的精彩畫面。
通過實施農民工“陽光培訓”工程,對有意愿轉移到二三產業和城鎮就業的農民,由政府財政補貼開展轉移就業前的職業技能短期培訓。將培訓后具有經銷理念、懂得經營的“農民老板”們返遷到景區,經營茶坊、酒肆、硯莊等相關業態,就這樣,原來的農民成了景區員工,不出門、不進城,實現了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
在農村閑置土地使用上,采用“公司+農戶”的模式,景區與農戶成立農村經濟合作社,有效整合鄉村旅游資源,對農民的山林、果園、梯田等資源進行流轉,景區和農戶共同開發農業觀光體驗項目,景區與農戶共同入股、共同保護、共同開發、共同受益。同時通過訂單農業,形成經營產業鏈條,收獲的農特產品則定向銷售于旅游賓招業,將閑置農田融入旅游產業項目。“篁嶺花海”就是成功范例,景區向村民租賃了近千畝梯田,統一規劃種植,打造“四季花海”觀光園,村民由“莊稼戶”變“造景者”,實現了生態入股、紅利共享。農戶既可在景區租賃的田地租金、股份分紅、農作物保護價包購等方面受益,更能以田地務工、景區務工、民俗務工等形式實現就業,獲取薪酬。據統計,2015年四季花海員工人均工資收入約35000元。
婺源在古村落民俗文化村項目開發中,政府不搞大包大攬,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對屬于政府職責范圍的事情決不缺位。以篁嶺古村為例,當地政府先后撥付各項財政補助資金615萬元,在地質災害點搬遷、古建筑異地保護拆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不斷加大財政傾斜和扶持力度。而在食、住、行、游、購、娛本以市場為基礎的旅游配套服務上,則實施政府引導,市場調節,以旅游市場資本社會化為導向,吸引旅游上下游產業企業高度聚集,延長產業鏈條,以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為驅動,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
隨著婺源古村落旅游新業態的聲名鵲起,篁嶺、厚塘、延村、西沖等村落的體驗性休閑民宿,促進了古村落保護與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實現良性循環,實現由原有的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由資源競爭向文化競爭轉變,由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旅游轉變。而其帶來的社會效應日益顯現,正在以各種方式反哺社會。至2016年底,僅篁嶺景區實現繳稅1861萬元。參與到旅游新業態中的當地村民,通過參與相關產業實現創業致富,成為旅游發展的受益者。篁嶺旅游開發前,村民的主要收入靠農業種植、畜牧養殖、外出務工等形式。全村68戶居民,人年均收入僅3500元,戶年均收入僅1.5萬元。如今,篁嶺景區搬遷安置的68戶新村村民中,有39戶經營農家樂、小吃攤及特產超市、便利店,年收入330余萬;有8戶居民聯合經營旅游載客,年收入40萬左右;還有村民于臨街的商鋪季節性經營篁菊、竹筍、筆硯、古玩等旅游產品。還有更多的村民利用摩托車、面包車往返景區與車站間載客,經濟收入得到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