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成都城市體檢綜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近日發布。《報告》顯示:“成都已經實現了從區域性中心城市向國家中心城市、‘新一線城市’的歷史性躍升,各項建設均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全面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條件已經完全具備。在公園城市建設、民生福祉改善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走在了全國前列。”
據了解,成都自2019年以來連續三年作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試點城市開展城市體檢工作,城市體檢工作也納入了政府工作報告。2021年,《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進一步明確要全面開展城市體檢。
人居環境品質提升成效顯著
“《報告》顯示,成都城市健康狀態整體良好。其中,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穩步推進,城市開放空間和公園綠地、綠道建設等方面獲得良好評價。”成都城市體檢技術服務單位——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
2020年,成都市綠道建設總里程達4408公里,城市綠道服務半徑覆蓋率高達93.03%,總長度居全國第一。通過綠道體系串聯了生態區55個,公園239個,小游園323個,并置入了多項基本公共服務,與城市公共生活交融、藍綠串聯的網絡空間格局已經基本成形,公園城市示范區魅力凸顯。與此同時,成都市通過“百個公園”示范工程、小游園及微綠地建設、“兩拆一增”營造新場景等方式,增加社區街道的公共開敞空間,居民滿意度高。
成都市全面建設高品質、高能級生活城區,結合社區生活圈,推動社區多元發展、強化社區服務保障,促進文化創意、休閑生活、社會交往等生活性公共服務設施供給,創建國家標桿城市的工作基本完成。《報告》顯示,社區級體育運動設施尚存不足;養老、教育設施供給區域性、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高品質公共服務設施供給仍有可為。
綠色交通體系初步建立
《報告》顯示,成都市轄區交通環境持續改善,高峰時段交通運行處于“中度擁堵”水平。綠色交通體系初步建立,但通勤品質及換乘效率有待提升。
成都市通過加快推進公交都市建設,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政策保障更加健全、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公共交通運營持續優化、綠色出行吸引力穩步提升,市民滿意度保持較高水平。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558公里,位居全國第4,全年總客運量12.12億人次,位居全國第5;中心城區常規公交線路1190條,日均客運量321萬人次;中心城區運營單車102萬輛,日均騎行185萬次;鐵路公交化里程達430公里,成都至平原城市群及近郊新城日均到發旅客26.6萬人次。
《報告》指出,中心城區通勤的時間、距離總體較長。從中心城區通勤出行分布來看,跨區通勤量占早高峰通勤總量的51%;60分鐘以上極端通勤比例由15%下降至13%,但比全國主要城市平均水平高1%。總的來說,通勤品質有待提升。
在換乘方面,軌道出行首末兩端接駁耗時占軌道“門到門”全程通勤時耗的42%,導致接駁時耗占比較大,降低軌道全出行鏈通勤效率;另一方面,接駁公交平均時間間隔為10分鐘,平均出站及等候時間為8分鐘(軌道出站刷卡至公交上車刷卡),約占選擇公交接駁人均總出行耗時的40%,公交運營與軌道匹配度有待提升,換乘效率亟須進一步提高。
大部分居民對各項發展現狀滿意
根據調查,成都市居民滿意度整體評分為77.85。參與調查的對象中,大部分居民對成都市各項發展現狀表示滿意。其中得分最高的為創新活力,分值為79.66;其次為風貌特色,分值為79.31;健康舒適、安全韌性、交通便捷得分較為均衡,分別為78.76、78.80、78.1;整潔有序、生態宜居分別為77.44、75.76;多元包容方面的居民調查得分為74.23。
針對體檢發現的問題,《報告》建議以分類、分級施策的方式,分別采用“構建長效政策機制、精準持續提升”“融入日常工作、快速啟動整改”“智慧動態評估、反饋部門聯動”等方法,形成體檢整改措施,將城市體檢工作融入超大城市治理的過程中。
在體檢成果應用方面,《報告》建議通過城市體檢服務民生工程建設,將群眾建議和群眾智慧作為政策制定、項目實施、實事推進的重要依據,通過城市體檢發現市民身邊的問題,回應老百姓最直接的需求,將滿意度調查作為檢驗為民辦實事成效的第一標準;建議靈活運用城市體檢方法開展專題專項診斷,識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的短板,找到與對標城市的差距,并針對性地制定補短板措施,進一步推動城市政府精準化施策;建議將城市體檢貫穿城市更新行動全過程,堅持體檢評估先行,用體檢合理劃分更新單元,確定更新什么、怎么更新等。
來源:成都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