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開展精準扶貧以來,青海省財政廳與西寧市湟源縣日月鄉的大石頭村、本炕村和大華鎮的莫布拉腦村、巴漢村共4個貧困村結成對口幫扶關系。4個貧困村總人口為514戶近2000人,主要有藏、漢兩個民族,少數民族約占總人口的40%;平均海拔3200米以上,為腦山高寒地區,自然條件差,主要生產為半農半牧。通過精準識別,4個村均確定為一般貧困村,共確定貧困戶101戶。其中,莫布拉腦村18戶,巴漢村25戶,大石頭村29戶,本炕村29戶。主要致貧原因,除了自然條件、文化水平、傳統觀念等影響外,101戶貧困戶中,因殘因病等原因致貧有81戶,占絕大多數;因學、缺少勞動技能等其它因素為20戶。
一、建機制配干部,聚力脫貧選準配強脫貧致富的“引路人”。成立扶貧工作領導小組,由廳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下設生活保障組、項目協調組、管理協調組、“雙推雙幫”協調組等四個協調小組,分別明確牽頭處室和工作職責。結合4個貧困村實際,廳黨組研究確定了“抓黨建促脫貧,抓產業促致富”的工作思路,建立起了“一聯、雙幫、三治”工作機制,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案”的要求,制定了“一搬、二養、三種、四商、五工、六兜底”的脫貧方案,形成了前有工作隊、后方有“靠山”的扶貧工作局面。根據省委組織部統一安排部署,選派8名干部到4個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隊員,并研究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廳派出第一書記和扶貧工作隊干部管理,推進扶貧幫扶工作深入開展的措施》,對扶貧工作機制和扶貧工作隊職責任務、管理監督、考核激勵、紀律要求、工作協調和有關保障做了明確。廳機關為駐村干部辦理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申請了工作經費,落實各項政策待遇,有力保障駐村工作的開展。
二、謀發展理思路,因地制宜找準脫貧致富的“金鑰匙”。廳主要領導和班子成員對扶貧工作親自抓、親自走訪、親自督導,帶領廳機關相關處室先后16次到貧困村實地走訪調研,幫助村“兩委”和駐村扶貧工作隊理清發展思路,將幫扶工作積極向省市縣鄉的各類扶貧規劃精準有效對接,把貧困村的發展納入到縣、鄉發展總體部署內同考慮、同謀劃,確定了本炕村、巴漢村“成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脫貧”“申報美麗鄉村項目建設脫貧”,大石頭村“發揮旅游資源優勢發展脫貧”、莫布拉腦村“開展高原腦山地區特色養殖種植產業脫貧”等發展思路。先后協調安排資金728.4萬元,支持聯點扶貧村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幫助4個村分別建起了養殖專業合作社,建立了每村50萬元的互助資金,安排“一事一議”村級公益事業資金,極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同時,積極協調西寧市財政局投入資金300萬元,支持本炕村專業合作社發展產業,促進了結對幫扶貧困村農牧業生產發展和農牧民增收脫貧。
三、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克難打造精準脫貧的“戰斗堡壘”。堅持把黨建工作與脫貧攻堅工作有機融合,注重提升結對幫扶村黨支部自我脫貧能力,發揮黨員致富能人的模范帶頭作用,打造堅強的“戰斗堡壘”,力求脫貧工作實現由“輸血”向“造血”的轉變。2016年11月,組織結對扶貧村兩委主要成員和駐村工作隊隊員進行黨建和扶貧專題培訓,提升他們履行脫貧致富的主責主業能力。研究制定了《關于從嚴落實黨支部結對共建幫村黨員干部結對認親幫戶“雙幫”工作機制的方案》,建立共建幫村、認親幫戶管理臺賬,廳機關8個黨支部與4個貧困村黨支部結對幫扶,136名黨員、入黨積極分子與4個幫扶村101戶貧困戶接親,先后資助貧困學生40人,落實慰問金約15萬元,籌措面粉、大米、清油等生活用品,先后30多次370余人次對101戶貧困戶、生活困難黨員進行看望慰問,并通過開展“關愛進鄉村、寒冬送溫暖”“棕香端午、情暖人心”“送醫送法下鄉”等活動,幫助村“兩委”和駐村扶貧工作隊理清發展思路,協調解決貧困村解決生產、生活方面的困難。2016年,廳機關被青海省委農村牧區及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評為全省社會扶貧先進集體。
四、搞協調抓落實,幫困解難當好貧困群眾的“穩靠山”。各駐村工作隊,積極搞協調、抓落實,注重發揮村委黨員、村組干部、致富能人和老同志“四支隊伍”作用,帶動貧困戶成立養殖合作社,發展高原特色養殖產業,以“公司+合作社+農戶”股份制形式,種植高原特色經濟植物,組織開展烹飪、刺繡、工程機械操作等職業技能培訓,組織外出務工,有效帶動貧困村和貧困戶脫貧。目前,本炕村共對接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產業發展項目17個,已完成11個,投入資金共計1732.5萬元,組織實施易地搬遷建設項目94戶,29戶納入低保。莫布拉腦村已完成鄉村道路、人畜飲水提升改造工程及黨員活動室3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協調省市縣相關部門共計投入70萬元,成立了海成養殖專業技術合作社,4棟1600平方米的畜棚主體及附屬設施建設已完工,累計已有1000多只羊出欄,向合作社參股人、貧困戶及村民派發第一筆紅利;全村50戶農戶陸續實施了異地搬遷,低保兜底貧困戶2戶。大石頭村已完成合作社建設、道路改造、水源改造3個建設項目,6個項目正在實施;成立“生財養殖專業合作社”,累計投入70萬元,購入300多只藏系羊;協調西寧市財政局撥付資金200萬元,用于擴大農村集體經濟;向省旅游局溝通對接旅游扶貧資金300萬元,利用宗家溝景區自然優勢發展旅游產業,目前景區已經開始動工建設;現有的56戶村民進行了異地搬遷,低保兜底戶2戶。巴漢村成立巴漢村養殖集體專業合作社,獲得上級產業扶貧資金73萬元,修建占地約10畝牛羊養殖場,建設畜棚1700平方米,入欄牦牛90頭,羊300多只;完成了河道治理、鄉村小舞臺、環境綜合治理等項目建設,項目資金300多萬元;落實貧困戶搬遷安置項目,按照縣上部署統一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解決和改善住房條件;全村25戶貧困戶全部納入低保。
按照青海省委省政府《青海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和貧困村退出及貧困縣脫貧摘帽實施方案》的要求,對照貧困戶脫貧標準的6項指標,預計青海省財政廳結對幫扶的四個貧困村2017年均能實現整村退出和貧困戶脫貧。